近日,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参演剧目《人·参》在云南省大剧院上演。该剧以吉林地区流传的人参传奇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医者和人参女的爱情故事,穿插于剧中的“人参舞”“蘑菇舞”等,彰显了自然之美、家乡之美、仁爱之美。“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了几个问题:如何从世界范围内看待中国的人参文化?如何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挖掘?如何将地域文化进行国际化的表达?”编剧梁戈逻说。
“吉林省歌舞团是一个有光荣传统的艺术团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红绸舞》,八十年代有《人参女》。现在再做舞剧《人·参》,如何突破是关键。”安徽演艺集团原董事长张居淮说。北京青年报资深记者伦兵认为,该剧立足于中国医药文化和地域文化,并以人神相恋的传奇故事作为叙述载体,是一个有着国际视野的选题。“这部剧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题的提炼。主创人员有意识地把人参人性化,而且赋予她人性的爱,这就是这部剧的核心主题。二是东北风味浓郁。全国有人参的地方很多,但公认长白山的人参最好、最有名、药力最强。所以这个题材本身就具有地方特色。”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说。“人参两字当中加了一个点,就变成了人与参之间的故事,让一个无生命的植物,变成了有人性的、美丽的人参女形象,这一点是很感动我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文静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评价整部剧“气氛很浓郁,情感很强烈,色彩很鲜艳,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都很强”。
舞剧需有“诗眼”,方能抓住舞剧叙事的关键。《人·参》的编导以“一根红线”为“诗眼”,既象征了人参女与医者的“一段缘分红线牵”,又暗合了吉林地区采参拴红线的传说。专家充分肯定了这一巧妙构思。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认为,“一根红线,使作品的形式感和象征意义得到了双重的释放。”
关于这部剧存在的不足,江东指出,人参姑娘牺牲了自己去救他人,这是一种大爱,也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但怎样去讲述这个故事才能让人信服,这一点非常重要。“剧本是一剧之本。现在这个剧本还有不顺畅的地方。医者与人参女相爱,当瘟疫来临时,医者放跑了人参女,人参女为救大家牺牲自我。这种设计是否合理?如果核心事件是瘟疫,那这种人物关系就是个死扣。”冯双白说,“选择和设计核心人物关系要合情合理,要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原院长蒙小燕也认为,《人·参》的故事讲述得有点生硬,不够巧妙,而且给人的感觉不是特别舒服。
“所谓精品,有两个很简单的标准:一是要跨越时间,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二是要跨越地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线既是这部剧的亮点,也还存在不足。怎样让非东北地区的观众,甚至是国外的观众来理解红线的寓意,怎样对红线这一设计进行适当的铺垫和交代,是主创人员需要考虑的。”冯双白说。马文静认为,剧中医者、老把头、小货郎与人参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模糊,缺少了感染力。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山翀认为,剧中一些舞段的表演缺乏“人物的连贯性”。“舞蹈动作的水平很高,观众也鼓掌了。但我认为,掌声并不代表你的表演是对的,只是觉得你突然做了一个高难度的技巧。所有的技术应该融在人物塑造和情感里,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展示。”伦兵也认为,近年来很多舞剧中的舞蹈动作都做了很细致的编排,在技术技巧方面有很多创新。但其实并不见得非要有高难度的技巧才能表现人物的状态。接连不断的动作,也会让人审美疲劳。“目前看来,这部剧接地气已经做到了,但要传得开、留得下,还需要再进一步努力。”冯双白总结道。
(黄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