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740名文化组织员成为基层服务主力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且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保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的重要资源。

为充分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在全区各街(镇)、社区(村)统一建立了专职文化组织员队伍,做到社区全覆盖、一岗多责,打造了一支规模大、保障力度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切实保障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文化权益,成为提升海淀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新名片。

找准痛点,对症下药

近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文化益民惠民工程,加大了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的投入,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基础水平,使全区市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近年来,海淀区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新建、改扩建29个街镇综合文化中心、655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文化硬件设施和产品高标准、上档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尤其是基层人才队伍基础薄弱的痛点问题,如: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职能弱化、人员编制不明确,社区(村)没有专职文化人员,组织活动人手不足,有的图书室因无专人管理而沦为摆设,一些文化中心和活动室因开放时间不足或无人管理而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等。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有能力、留得住、管得好的专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对症下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落地“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幸福感。

形成制度,有章可循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重要工作。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东部)》,都对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标准等做了明确规定,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人员编制3名以上,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行政村和社区至少配置1名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更明确要求“为每个街道(乡镇)配备3至4名文化专职工作人员;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每个社区(行政村)配备至少1名群众文化组织员”。

2016年,海淀区政府出台了《海淀区基层文化组织员管理办法》,提出在街镇设专职文化组织员,由文委提出标准、负责培训,各街镇选聘、使用和考核,财政保障资金,为街道(镇)配备3名、社区(村)配备1名有文化、有知识、有文艺特长、会组织活动、会计算机技能、会做群众工作的文化组织员,负责按照规定的时间向居民开放文化活动设施,策划、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基层文化阵地形成了环境安全整洁、开放正常有序、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基层“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功能完善,文化管理规范”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了长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全域覆盖,壮大规模

在文化组织员的招聘过程中,海淀区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把自主权归还给街镇,让他们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和岗位需求,量身定制招聘条件。各街镇采取组织推荐、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的方式,选用年纪轻、学历高、有才艺的人员充实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一线。

自2017年开始,海淀区政府每年投入4500余万元,在原有文化干部、文体专干的基础上,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29个街镇、655个社区(村)配备了700多名文化组织员,以保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实现了基层文化阵地环境安全整洁、开放正常有序。海淀区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大、保障有力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根据《海淀区基层文化组织员管理办法》规定,各街道(镇)负责对初任的文化组织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海淀区文化组织员队伍主要由中年女性构成,整体平均年龄为37岁,此前职业大多为私企、国企中低层职员,70%以上的文化组织员愿意将这份工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规划,大多数人员愿意为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主动学习,而档案管理、文化活动组织策划能力等是目前文化组织员普遍需要加强提升的方面。

针对文化组织员队伍的这一状况,海淀区文化委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全区重点业务培训,开设公共文化法规与政策、图书馆管理、档案整理、数字平台应用、活动组织与策划、写作技能等课程,规定文化组织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对于每次培训,文化组织员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既学习了公共文化政策文件、相关理论,又掌握了一门可在群众中普及的文艺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组织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和提供文化服务打下了基础。

一岗多责,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文化组织员是海淀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基层力量。为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文化组织员,海淀区文委加强制度的“底层设计”,文化组织员一岗多责,不仅要组织好基层文化活动,还要协助建设好基层文艺团队,既是文体设施的维护员、数字影厅的放映员、益民书屋的管理员、文保单位的巡查员,还是社区(村)里文化活动的联络员。

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巧设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的积极性,以文化组织员为骨干和基础,挖掘筛选一批广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整合零散的文化人才资源,初步形成了由文化组织员、乡土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组成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目前,全区拥有舞蹈队、合唱队、戏剧队、乐队、广场舞队、越剧团等文艺队伍2100多支,共4万多人。以海淀区南、北文化馆和街道(镇)综合文化站为主要孵化培训平台,实施民间文艺团队“孵化计划”和公共文化辅导工程,通过不定期组织优秀、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到街镇和社区(村)基层教、学、帮、带,提升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和乡土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设立学校非遗传承示范基地40余个,受惠师生85万人次;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及时总结典型经验,使一批契合群众需要的活动项目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普及;深入开展“一镇一品牌、一社(村)一项目”活动,以北下关街道、紫竹院街道、苏家坨镇等街镇为代表,大力培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持续推进“海之春”新春文化季、“海之声”新年演出季、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中关村金秋演出季、中关村儿童演出季、“书香海淀”全民阅读季等系列活动,惠及群众1500万人次。

海淀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探索文化组织员队伍建设模式,做好选聘、指导、培训和考核、服务、经费保障五大工作,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增强文化工作者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打造了一支规模大、覆盖全、素质高、能力强的基层文化组织员队伍,将为海淀区公共文化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周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