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引入“导师制”——全国声乐展演水平越来越高

来源:中国文化报

结束了4天紧张的专家指导课、合乐、现场彩排及两晚精彩的展演后,近日,第十三届全国声乐展演美声组专家研讨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举行。专家和参演者共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面对面共话此次美声组展演的成果与经验,为下一届全国声乐展演更好地举办出谋划策。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从创办于1985年的全国声乐比赛至今,全国声乐展演已经走过33个春秋。作为声乐专业领域的政府赛事,全国声乐比赛成功举办11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作品,为提高我国声乐艺术水平、促进音乐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有关意见》精神,第十二届全国声乐比赛取消评奖,改为展演活动,活动名称也由此改为“第十二届全国声乐展演”。今年展演活动是变“赛”为“演”的第二届,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声乐展演。

首试“导师制”广受好评

此次全国声乐展演首次尝试实行“导师制”。年逾九旬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郭淑珍表示:“全国声乐展演举办这么多届以来,水平越来越高,参演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今年首次采取‘导师制’,参演者在正式演出前能够得到专家的指导。导师的言传身教和在演出前的‘加工’,可以让参演者从训练的方法、技术到表现的内容、再到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都有一个提升。我也希望参演者有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美声组的参演者共15名(组),他们当中,既有专业艺术院团的演员,也有高校学生和从事声乐教育的老师。展演开始前,组委会组织王秀芬、刘维维、么红、尤泓斐、宋波等声乐专家、艺术家担任导师,对参演者进行集中指导,并与交响乐团进行排练,以提升参演者的演唱水平和表现能力,确保演出质量。

“大家的歌唱能力、歌唱状态是好的,但在不同环节上或多或少还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存在语言不准确的问题,有的对音乐的理解不是很准确,有的头一次跟乐团合作缺乏默契。有导师在,就能起到实时把关、及时调整的作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宋波认为,从实际效果和参演者的反馈来看,“导师制”的尝试非常成功。

“从这次展演来看,一些参演者的读谱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演出的规范性也还有待提高。”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说,“年轻人应该感恩新时代,感恩培养过我们的老师,真正在新时代发挥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正能量作用。”

把每次演出当做一次“归零”

“一个声乐演员,上台后就一定要严格按照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自己是这样做的,也希望参演者们保持这份敬业精神。“从事艺术工作很寂寞,这就要求你们一定要有‘野草’精神,要把每次演出当做一次历练、一次‘归零’、一次重新出发。拥有这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终有一天,你们一定会达到自己内心设定的目标。”尤泓斐说。

“声乐的道路很长,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女高音歌唱家王威说。

歌剧表演艺术家田浩江以自己的音乐道路为例,与参演者们分享了声乐艺术生涯的苦与乐。“你们当中不少人正处在事业发展的转折点,有很多的苦恼。这个时候就更要想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能学什么,该如何更好地完善自己。”田浩江说。

把危机感作为前进的动力

作为参加过全国声乐比赛的“老选手”,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芬坦言,与当年相比,现在舞台多了、条件好了、学习机会也多了。“因此,年轻人要更珍惜、更刻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同样作为“老选手”的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刘维维表示,新一代声乐人一定要有危机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个标准,激励自己在舞台上唱出个性、唱出个人的风格。”刘维维说。

(本报记者  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