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北之地的文化温度

来源:中国文化报

 

游客在漠河市北极镇的“神州北极”景点照相留念,神州北极广场北边就是中俄界河——黑龙江。 周 伟 摄

一路向北。

火车在极昼带来的凌晨3点的天光中穿过大兴安岭,车窗外尽是绿色。透过这片苍翠,带着“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两个命题,记者将目光投向祖国最北的文化站,通过站长老杜讲述的过去、现在和期许的未来,触摸到了极北之地的文化温度。

40年,小杜变老杜

人们往往对祖国版图上的“北极”充满好奇,可当舟车劳顿到达漠河后,便是拍照、购物、寄发明信片一系列操作,然后匆匆离开。对于大部分游客而言,这一别便是一生。

但老杜不同,他留下来了,也是一生。

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外乡人杜东林来到漠河,在这里一待便是30余年,人们对他的称呼也从“小杜”变成了“老杜”。学经济的老杜最初是乡政府的一名税收专管员,干了不到半年,乡文化站招聘,凭借一手好书法,“文化人”杜东林成功上岗。1985年,22岁的杜东林成了祖国最北文化站的站长。他还记得自己第一天上班的样子:两间不足40平方米的办公室,几张旧桌子和破板凳,还有几本蒙着厚厚一层灰的书。“别说开展文化活动,一天到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杜东林说。

“那时,由于地方远,交通不方便,报纸、杂志都看不到当天的,更不要提文化活动了。”为了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老杜开始多方奔走,打报告、求领导,软磨硬泡总算是批下了活动室以及音响、电影放映机。上世纪80年代,卡拉OK刚刚流行起来,乡亲们只是听说过这种新鲜玩意儿,谁也没见过。当老杜把卡拉OK机置办到不足千人的祖国最北边的乡村时,寒冬被老百姓的热情点燃了。当人们伴着歌声起舞,老杜总是骄傲地站在一旁看着、乐着。

很快,文化站热闹了起来,老杜更忙了:图书室的图书旧了,联系省里的图书馆调换;村民想要创业,帮着张罗申请贷款的材料;谁家出了纠纷,老杜出面联系法律专家咨询;甚至种瓜、养鹿、开旅社,哪样都离不了老杜。“想致富,找老杜”一时间成了北极镇的一句口头语,而老杜也乐得忙活。在他看来,地处边疆,文化站肩负的责任远远超过日常文化服务的常规内容,要时刻清楚百姓的需求,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

如今的文化站,篮球场、图书室、微机室、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用设备和数字资源一应俱全,北极镇群众的文化生活从无到有、从单调到丰富,每个变化都浸透着老杜的努力和汗水,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化站站长没有失职。

忙碌,老杜的日常

在文化站,除了当地居民,老杜还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有的是到阅览室查阅资料的,有的是远道而来参观的,杜东林都尽力提供帮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极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立了规范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实现了专人兼管。文化站还经常组织科技讲座、信息交流、文艺会演、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满足村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些年,老杜还招了一些文化志愿者。傍晚时分,文化志愿者会带着乡亲们一起跳广场舞。这些志愿者中还有一名专门学过舞蹈的村民,“这两天她不在,我派她去哈尔滨学习了,多学点回来好教给乡亲们。”杜东林说。

文化站人不多,但老杜一刻都闲不下来。7月27日,漠河市文化馆“红色轻骑兵”文工团在漠河市武装部和漠河市委宣传部的安排下,来到北部战区陆军驻北极镇某边防连,用文艺演出为官兵带去一份八一建军节礼物。演出当天,老杜也早早地来到哨所,他这天的身份是摄影师。正值漠河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演员们顶着烈日唱着跳着,为官兵演出十分开心。

演出开始了,战士们面朝青山、背靠营房,笔挺挺地坐好。他们中不少人从入伍便扎根在了北极镇,多年过去,曾经的稚嫩少年被锻造成守卫边疆的钢铁战士。候场的漠河市文化馆歌唱演员燕芳朕的目光从未从战士的身上移开,她说:“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我很清楚他们的日常训练是多么辛苦。在漠河,每年无霜期仅80天,一代代戍边官兵没有丝毫怨言与退缩,坚守哨岗,巡逻在漫长的边防线上。回到部队为他们演唱,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对军营有着很深的感情,每年,我们都会来到这里慰问官兵,已经成为习惯。”说这话的是漠河市文化馆馆长卡锁。为了这次演出,演员们加班加点一周,紧锣密鼓地排练,为的就是更好地服务官兵,让他们感受到文化温暖。

演出结束后,老杜张罗着大家合影,他一边照相一边嘟囔着:“这天真热,过两天立秋,一准就要冷了。”

明天,文化站的“冷”与“热”

据了解,冬天,在漠河,下午3点半天就黑了。老杜每天都是天黑着出门,天黑着回家,温度最低能到零下50多摄氏度。即便如此,每天早上老杜都准时出现在文化站里,即使一连几天见不到个乡亲来,老杜也从来没开过小差:“万一乡亲们来找我,我不在,就是我失职。”屋外滴水成冰,老杜的文化站里却总是热气腾腾。

老杜认为,漠河地处祖国边陲,人们的观念、意识、思想以及精神面貌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差距,文化站承担的工作很多、责任很大。老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当地人的文化素质,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文化诉求。

其实,改革开放40年来,漠河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北极镇村民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近两千人,多了近百户。而人们的身份也从最初的渔民、农户变成林业职工,再变成家庭旅店的经营人,生活也同样在发生着变化。曾经,森林大山外面的世界对于人们来说很遥远,而如今,北极镇名声在外,举办极光节、冬至节、冰雪汽车拉力赛,游客越来越多,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乡民的观念变了,生活方式变了,精神面貌变了,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老杜的预期。

在变化的同时,人们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今,人们更多地选择待在家中通过电视、网络、智能手机获取文化讯息,这让老杜有了些许担忧。接下来,文化站应该怎么发展?这思考一直盘桓在老杜心中。

(本报记者   曲晓燕    胡克非    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