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春芳带着孙女在家中织黎锦本报记者 付 琼 摄
一路向南。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踏浪而歌,踏歌而行。跨过琼州海峡,飞机穿过雨季的厚重云层,祖国南部海疆逐渐展露容颜。
1988年,当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刚好迈过第一个10年之际,海南正式独立建省,同时建成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海南又因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站到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上。采访过程中,记者见识了那些“出没风波里”的闯海健儿的艰苦奋斗,目睹了国际旅游岛建设者的砥砺前行,领略到了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自信。
“60后”:为传统工艺付出半生心血
黎族是地地道道的海南岛原住民。记者眼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村近60岁的胡春芳正用脚撑起传统的黎锦织机,一双巧手来回穿梭,上下翻飞间,五颜六色的棉线汇聚成束、交织成布。而在她身侧,5岁的孙女陈颖芝正模仿着她,有板有眼地摆弄着她的专属玩具——迷你版的织布机。“也就是她那么大时,我的母亲就开始教我织黎锦了。”胡春芳一边说着,一边指导着孙女。孩子稚嫩的小手紧握着彩线,刚完成几个动作便开始陷入沉思,仿佛在大脑中设计着自己的作品。
在海南,黎锦技艺一贯是家族承袭,代代相传。胡春芳于2010年成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双面织技艺是她的独创。而在她的家——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藏满了她的宝贝,构成了她半生的成就,凝聚着她从青春到现在的心血。“这些都是我努力生活的印记。”胡春芳说。
据她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也曾濒临断代。“时代变了,生活好了,我们这些岛上的老居民也开始与时俱进地穿现代服装了。过去的一些传统的东西久而不用,慢慢就会忘记,但其实它们承载着我们民族最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胡春芳说,近年来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以及对非遗保护的日益重视和投入的不断加大,使她看到了黎锦光明的未来。
“70后”:文旅融合,创新开拓脱贫之路
距三亚市区20多公里的槟榔谷,是体验黎族文化的绝佳地点。漫步谷中,到处可见黎族、苗族的特色建筑、美食、非遗和民俗,仿若置身世外桃源。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槟榔谷热闹非凡的“购物区”,这里集中展示着各种黎族、苗族文化制品,如黎锦背包、服饰等,这些原本普通的物件被装饰以黎锦元素,立即变得精致起来。槟榔谷旅游区副总经理陈国东已在这一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他认为,传统黎锦产品价格比较高,很多消费者对它并不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产品还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比如做成床围、手提袋、抱枕等生活用品,单价不高但特色十足,实用性又强,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他说。
“2017年景区共接待约130万名游客,综合收入达1.2亿元,今年这组数字会再增长。”陈国东说,让村民参与到景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一举多得。“每年村民的收入都在增加。”陈国东说,景区80%的工作人员是附近的村民,工资收入稳定且逐年提高,同时村民可以在谷中免费使用店铺,开店赚钱;如果他们不愿意开店,也可以把店铺再租给景区,赚取租赁费用。“我们还优化了岗位升迁制度,不少村民通过努力走上了管理岗位,实现了智力脱贫。”
“80后”:“海漂”眼里的爱乐之城
走进娜斯拉供职的中民文化传媒公司,视野极好,可以俯瞰三亚湾全景。娜斯拉和他们的年轻团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构思首届ISY国际音乐节的。
“我喜欢三亚,更热爱我的工作,在旅游城市,把文化做好了才能真正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从小在大兴安岭长大的鄂温克族“80后”姑娘娜斯拉当初来到三亚时,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她的话很直白:“我们要给三亚增添的是更加年轻、更加时尚、更加国际化的文化元素,吸引全世界更多年轻人来到三亚。”
音乐节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城市主题活动和庆典在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国际人文交流。娜斯拉团队希望ISY国际音乐节这个原创IP能永久落户三亚。在政府和企业的合力下,ISY国际音乐节已发展成为三亚践行文化旅游创新的一大亮点。
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与当年的“闯海人”相比,娜斯拉的身上依然可见乐观、韧性,也带着新的特点。“以音乐为切口,推动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我们的视野将更加国际化,也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海南推广到全世界。” 娜斯拉说,海南的发展前景巨大,在这里,她能闯出一方天地。
“90后”:文化站长的美丽春天
要把记者眼前这名亭亭玉立的美丽“90后”姑娘与基层文化站站长联系在一起确实很难,但这就是黄晓霜钟爱的人生选择。作为土生土长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人,黄晓霜大学毕业后回到响水镇综合文化站实习,实习结束后,她就留在了这里。这一干就是两年,如今,她接过了老站长的接力棒,带着两名文化干事开展文化工作。
“回来之前,我不知道自己这么热爱文化工作。”黄晓霜说,以前,他眼中的响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们栽种水稻、南瓜、槟榔、椰树,现在,她更清楚每个行政村哪家人会唱黎族民歌、跳民族舞蹈,谁能织锦,谁会摆弄黎族乐器。
“我是黎族人,这两年的工作经历使我保护传统黎苗文化的心情越来越急切。”黄晓霜今年有一个大胆的计划,她要对响水全镇的黎苗文化进行一次普查,并运用影像进行记录。对于人员安排、经费预算,她和同事都想好了,然而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文化站一年近5万元的经费仅够用来保证日常活动的开展。“除了积极跟上级部门争取专项经费补助,我们还打算把今年入选‘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获得的3万元奖金都用到这个项目上。”她说。
“开展基层文化工作,既要有执行力,还要有协调力,不然会困难重重。”黄晓霜工作了两年,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工作经验。对于已经爱上文化工作的她来说,做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是一种享受。
(本报记者 刘修兵 薛 帅 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