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传承,在青岛市博物馆里匠心筑梦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夏令营营员手举自制小鱼灯合唱表演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弘扬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从小抓起。在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里,古老的技艺、不变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为传承匠心匠魂,破译前人“技艺密码”,近期,青岛市博物馆推出数十场主题活动,以此素材录制编辑的《感知·传承——博物馆里的技艺密码》微视频,成功入选2018中国博物馆协会“手机中的博物馆记忆”全国十佳作品。

亦俗亦雅  经典零距离

作为博物馆常设和周期性教育项目,古琴技艺以各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向外推介。从2014年首期“博琴雅韵”古琴公益培训班,到今年梦回千年的唐乐音乐会,各类古琴技艺研习班、学术讲座、新年音乐会等古琴雅集活动集中展开。今年3月,博物馆携手青岛张薇诸城派古琴艺术交流中心,共建古琴传习基地。暑期档民乐赏析夏令营邀请到民乐演奏家,向观众传递古琴及其他传统民族乐器的美妙。

结合反映地方文化记忆的“乡间画记——馆藏山东民间木版年画艺术陈列”,十二生肖、青岛风光、财神像、老虎头等形象的手工拓印,都可以在馆内实现。易操作、版式多样的多色套印体验,为参与者提供了重温传统年俗文化的空间,也成为孩子们动手体验传统套色印刷技艺的乐园。

古代趣味运动会 

让博物馆“动起来”

由馆藏投壶、蹴鞠、空竹等文物衍生的古代趣味运动会,因为设定了有趣的故事情节,让运动技能学习变得趣味十足。“好玩儿”“运动风”是人们对古代趣味运动会的评价。

每年博物馆之夜、文博夏令营及特殊儿童群体专场活动等诸多场合,都可以看到观众同台竞赛的身影。由于具有趣味性、竞技性与可移动、可复制等特点,投壶、蹴鞠等运动,成为聋哑学校、国际学校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文化交流项目中颇受欢迎的文博互动活动。

文博研习营 

非遗技艺融入社教活动

夏令时,童将至;习传统,博物行。暑期非遗民俗、非遗技艺、民乐赏析与小小讲解员四大主题研学营,齐齐亮相青博,开启传统之美的发现之旅。皮影戏、传统舞龙、大头娃娃舞蹈、滚铁环……醇厚的民风乡俗内化为孩子对传统技艺最直接的感官体验。还有巧手之二十四节气、手工扎染、书籍装帧、书画装裱等文博小课堂,让家长们直言课程太丰富。

“非遗技艺研习营”中,孩子们还接触到了香道、工笔瓷画、捏泥人、木艺、陶艺、竹艺、皮艺等十多项非遗知识和手工技艺。美学课堂里,他们鉴赏传统文房四宝;自制木偶并进行小剧场表演,“小戏骨”们可以尽情演绎自己解读的故事。特别设计的创意作品小市集,小营员担当起技艺传承守护者,现场进行各类手作的拍卖与推广。“技艺”以最通俗直接又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帮助孩子们树立民族信仰,培养文化自信。

技艺解码 节俗味更浓

节俗文化与匠心传承的结合相映成趣。假期逛博物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吸引他们的除了精彩的展览外,习得一技之长的各式手工技艺类活动,分外亮眼。如生肖狗年“我们的中国梦 我们的中国年”春节特别活动,将传承先人的精巧技艺进行到底。“年年有鱼”吉祥挂件、“龙凤呈祥”中国结、萌狗窗花剪纸等,将春节里的博物馆映衬得愈加火红热闹。

“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最新定义里表述为: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如何用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化遗产与“人”建立联系,传递记录世界的方法,应成为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常态。“今天,传统技艺仍然亟待传承与发扬。”青岛市博物馆馆长隋永琦深有感触地说,“青岛市博物馆会以技艺守护者与代言人的初心,潜心推出更多受大家欢迎的社教活动,讲好匠心传承的故事,筑梦中国的美好时代。”

(鞠  静   杨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