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山东省威海市文广新局获悉,作为威海市政府今年确定的12件民生实事之一,当地计划利用老建筑建设的城市博物馆等8处公益文化空间目前已完成空间选址和展陈方案设计工作,均已进入施工阶段。
根据威海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建设威海市公益文化空间的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方案》),公益文化空间是指经过相关登记管理机关注册登记或备案,突出地域特色,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以展示人类各种创作行为和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机构。《试行方案》明确,公益文化空间的选址应在人口较为集中、交通较为便利、环境符合卫生安全及环保标准的区域,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定位是依托老建筑或者为填补威海市空白建设的特色博物馆;场馆应具备适宜对公众开放的展室、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安全、消防设施,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构成体系的藏品及必要的相关资料,藏品总数不少于300件(套),且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与办馆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威海市将对公益文化空间实行星级动态管理,达到相关标准的给予每年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运营补助。公益文化空间的日常运行由所在地区文化(宣传)主管部门管理,市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监督。
据悉,脱胎于威海市陶瓷厂老厂房的公益文化空间——吉呈轩将于8月底率先完工,其主要展示、传承和传播锔瓷、刺绣、手勾花等体现威海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其未来定位是集旅游观光、现场体验、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文化场所。
(驻山东记者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