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剧、影视剧日益增多,成为丰富国内演出市场的重要内容,仅今年以来,就有根据作家金宇澄、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繁花》《男人还剩下什么》登上话剧舞台,改编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电影《西游记女儿国》、改编自作家张北海小说《侠隐》的电影《邪不压正》等被搬上银幕。由于改编水平参差不齐,观众褒贬不一,引发业内人士对文学改编的探讨。
多渠道拓宽文学受众
文学阅读会让读者构建想象空间,在互动中参与创作。一般来说,舞台作品、影视剧的具象呈现,观众会因想象空间受到挤压而引发不满。舞台作品、影视剧把文学变成了浅显易懂的视觉传达,利于传播,很多人即使没读过《水浒传》也知道宋江、武松,没读过《红楼梦》也会唱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些通俗小说也因好的改编、演员的传神演绎而加分。
“舞台作品、影视剧能够拉近观众与作家的距离,但作家不能只为改编进行创作,这涉及写作为了谁的问题。除了舞台改编等方式,作家还应利用新媒体与数字出版将作家与大众之间的连接点做活。作家要从自身寻找读者减少的原因,创作出更多读者愿意看的作品。”作家关仁山说。
很多文学作品的推广得益于改编作品,弥补了公众阅读的缺失。评论家葛笑政认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文化产品较为单一,难以延长文化商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优秀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需要经营者进行立体开发,除出版外还可能涉及影视、动漫、戏剧等领域,同时还有在新媒体进一步传播并产生效益的可能性。”
文学作品与影视剧、
舞台剧的良性互动
根据作家周大新的中篇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的电影《香魂女》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改编成的豫剧《香魂女》也深受观众欢迎。周大新说:“舞台作品、影视剧可以展现小说的故事情节,但精神内涵则很难表现。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减少了,小说在改编成舞台作品、影视剧后可以让更多人对原著产生兴趣,但作家不能为了迎合舞台剧、影视剧而进行创作。面向市场但不纯粹为了市场,文艺工作者应该推出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剧作家陈彦在写舞台剧《西京故事》的时候搜集了很多素材,但由于舞台剧体量有限,大量素材没用上,于是创作出了同名小说,市场反响很好,之后还被改编成了同名电视剧。陈彦认为:“戏剧创作是在时空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戴着镣铐起舞,正是这种限制要求作家注重构成技艺。小说对构成技巧要求很高,多年的戏剧创作经验对我进行小说创作大有裨益。从某种程度来讲,是舞台剧创作教会了我如何进行小说创作。”
关仁山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话剧、广播剧等。在关仁山看来,小说和影视剧、话剧虽然载体不同,但是其中的爱恨情仇是一样的,都要写出人性的立体和丰满的维度。好的影视剧、话剧依赖好的文学作品,这些年,有很多收视率高的影视剧、实验话剧多是小说先火起来,再进行改编。从这个方面来讲,好的文学作品增添了影视剧、舞台剧的吸引力。
传达思想是难点
文学作品的改编,既要传承作品中的精髓,又要适应当下观众的口味,对创作者来说难度很大。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等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影视剧,离不开主创人员多年的细心打磨。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不少舞台作品、影视剧胡编乱造、违背常识,跟创作时匠心缺失有关。但并不是每部文学作品都适合搬上舞台,小说中很多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依靠现在的舞台技术还无法呈现,对人物的心理描述也很难用镜头传递,甚至会破坏叙事节奏。
尤其是把国外的作品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时候,更需要创造性的改编。例如国家话剧院推出的《理查三世》,演出开始就以中国戏曲手法简洁地把故事背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两个打着旗幡的兵士像戏曲龙套一样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互相对峙,最后红旗压倒白旗,寓意为爱德华四世的胜利。剧中还融入了中国戏曲、绘画书法、民族打击乐等,赋予这部莎翁戏剧新的内涵。
虽说讲故事是创作文艺作品的基本功,讲好故事并不容易。周大新表示:“文艺工作者主要通过作品对受众的心灵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我们处在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时期,作家要留心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故事,为后世留下文学的记录,这对后人会有很多启发。”
文艺作品需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观众关注社会、认知自我,给人以关爱和希望,传递真善美。陈彦认为:“舞台剧和小说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舞台剧、影视剧追求上座率、收视率,小说也需要读者,虽然各自的创作规律不同,但内在的互补性不容忽视。小说可以向舞台剧借鉴浓缩的技巧,舞台剧在呈现小说的思想性方面要再提升。我常鼓励年轻编剧写一写小说,二者是互相滋养的。”
(本报记者 党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