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票友关淇匀和崔歆睿表演《花为媒》选段《报花名》
随着火车驶离站台,今年47岁的评剧票友李双喜踏上了从辽宁葫芦岛返回上海的旅程。就在一周前,李双喜请假参加了一次特殊的评剧艺术之旅。从唱评戏到议发展,他与一群志趣相投的票友将弦音古韵留在渤海之滨,也将评剧振兴的种子带去全国各地。
日前,由辽宁省葫芦岛市文联、葫芦岛市农商银行主办,葫芦岛市戏剧家协会、中国宇扬评剧苑、中国评剧艺术网、临江驿戏曲交流工作室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举行。300余名评剧票友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11个省区市前往葫芦岛,与众多评剧迷共同唱响古韵评腔。
名家名票演绎梨园盛宴
“姑娘会报花名,您得给我报报花名让我听听——”“今天,姑娘不高兴!”在此次评剧票友的“嘉年华”中,8岁的“阮妈”一举一动有模有样,“张五可”一颦一笑神韵十足。作为参演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两位,来自天津的关淇匀和崔歆睿以《花为媒》选段《报花名》和《向阳商店》选段《夸手》吸引了众多票友频频按动快门,也成为戏迷公认的“小戏骨”。
崔歆睿和关淇匀只是参营票友的缩影。本届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包括评剧名家名票演唱会、葫芦岛之夏全国评剧名票演唱会、名家授课及评剧研讨会等环节。其中,参营票友年龄下至8岁,上至七旬,花派、魏派、白派、筱派等代表悉数亮相,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评剧白派传承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萍,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花派传承人邱杰等名家前来助唱,营造了一场评剧艺术的盛宴。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派创始人筱俊亭亲传弟子蔡学红表示,目前各地评剧票房红火,来参加活动的票友几乎都“身经百战”,尽管流派各异,但各有所长,“与各地票友交流切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评剧艺术共建共享
对众多票友而言,此次夏令营是交流切磋的平台,也是提高技艺的难得契机。今年首次参加夏令营的李文霞是天津小白楼街道树德里居委会爱白派评剧团的一员。在加入业余评剧团近4年的时间中,李文霞在天津白派评剧团的结对帮扶中得到了专业指导,也在每年近百场的惠民演出中加深了对评剧的感情。
不久前,李文霞在自己所在的多个评剧微信群内得知此次评剧夏令营的消息,便和老伴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在葫芦岛的几天里,除了在切磋中精进技艺,她还见到了许多在网络上相识已久但在现实中未曾谋面的评剧票友。“夏令营集结了全国各地评剧爱好者,是评剧魅力的集中释放,能让置身其中的人深受感染。”李文霞说。
不同于热衷台前演唱的戏迷,有50余年戏龄的王先生已是第三次在评剧票友夏令营中充当“绿叶”。第一届夏令营举办之时,王先生从家中带来月琴给各地票友伴奏,但拿到票友手写的简陋曲谱后,王先生很为难。从此,王先生给自己增加了一项工作内容——在网络上为有需要的票友查找和发送成型的评剧曲谱。3年来,王先生发出的曲谱不计其数,也亲眼目睹了票友的演唱日趋规范。他说:“评剧就像一束火把,票友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评剧越来越红火。”
激发戏曲传承活力
事实上,在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走过的3年中,以评剧为载体,戏曲传承的步伐一直在向纵深前进,夏令营也正成为我国戏曲振兴力量集纳与输出的中转站。
据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总发起人和总策划人、葫芦岛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长春回忆,2016年活动创办之初,主办方将活动定位为小规模封闭性票友联谊会。让王长春没想到的是,仅通过网络发布,第一届中国评剧票友葫芦岛夏令营就吸引了170余名戏迷参与其中。此后的每届活动中,夏令营内容不断丰富,评剧舞台也随之扩展。在本届夏令营中,除了票友间常规的内部演唱会外,主办方还将舞台延伸至葫芦岛市文化馆、和平广场以及当地多个景区,架构起当地群众与评剧的桥梁。
“评剧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活动深入,戏曲的魅力越发彰显。”辽宁省葫芦岛市文联主席高玉良表示,葫芦岛是关内外交通咽喉,随着文化兴市战略不断推进,当地还就如何加强和鼓励文艺创作和发展出台新政,把葫芦岛打造成中国评剧人才的集聚地。“戏曲振兴的信心来源于广大评剧票友,他们就是戏曲的生命。”高玉良说。
(本报实习记者 赵若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