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启今 演绎华彩
9月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工艺美术馆承办的第四届“弘扬经典 铸造辉煌——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即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落下帷幕。展览以“承古启今 巧夺天工”“薪火相传 演绎华彩”两个篇章,展出来自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等地的90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或出自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之手,或由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通过玉雕、陶瓷、织染绣、传统工艺家具等形式,展示我国工艺美术的创作现状,推动工艺美术事业全面发展。
传承传统,再造辉煌
走进展览传统工艺家具单元展厅,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年大师陈玉树的海南黄花梨作品“精舍·明式书房五件套”引人注目。这套作品包括一桌一椅一坐墩及一对书架,造型隽秀文气,线条简洁流畅,外观朴素大方,其风格涵盖“简、厚、精、雅”之意,契合古代文人宁静致远的气质,折射出中国古代书房文化的丰厚底蕴。
陈玉树生于福建莆田闽作家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祖辈木作技艺熏陶,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并在日积月累中对古典家具有了新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他连续三次参加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与前两次“秀”雕刻工艺不同,这次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书房文化。
“精舍”始于东汉,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雏形。明代是中国书院三次兴盛发展期之一,而明式家具又是中国古典家具集大成者,“精舍·明式书房五件套”的灵感正来源于此。在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陈玉树耗时近两年,以两根海南黄花梨木创作出这套参展作品。陈玉树认为,书房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学识基础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志向的形成与书房大有关系,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的丰厚积淀应该被表达和呈现。
陈玉树表示,“精舍·明式书房五件套”纯手工刨制,没有一钉一卯,运用了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木作工艺——榫卯工艺。“榫卯工艺在2500多年前由鲁班发明,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在传承过程中,不同时期工匠结合各个时期的特点,对雕花、线条、比例等工艺不断升华,创造出精美绝伦的作品。我们这一代人也要挖掘经典技艺,使之传承下去,并在传承基础上用现代视野开拓,再次创造新的辉煌。”陈玉树说。
与观众进行心灵交流
展览期间,陶瓷展厅的观众络绎不绝。记者采访时发现,在北京上大学的广西学子王勇在一件广西钦州坭兴陶作品前驻足良久。这件作品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刘俭创作的《梦圆》,作品造型为坭兴陶罐,古朴典雅、设计巧妙:陶盖面雕刻一圈龙纹,寓意中国传统的龙文化;足部雕刻一圈海浪纹图案,寓意钦州作为滨海城市的海文化;器身则雕刻金文“鼓之乐之盛世太平,歌兮颂兮飞龙在天,风生水起革故鼎新,伟大复兴中国梦圆”。
钦州坭兴陶已有1300年悠久历史。坭兴陶烧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8年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学的是历史专业,平时对家乡的坭兴陶也很感兴趣,知道它在生产工艺、雕工技法等方面工艺独特、别具一格。这次专程赶来,一睹古老技艺在当代的风采,果然震撼。”王勇说。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红生是第四次参加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这次他带来的钧瓷作品《天道》也颇受关注。《天道》是刘红生历时8年创作的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任星航监制。作品以文房用具之一的笔筒为器型,采用象征君子气节的竹子和坚韧不拔、努力攀登的蜗牛为元素,描绘了雨后春竹上,蜗牛奋勇攀爬的景象,彰显了天道酬勤的可贵精神和虚心劲节的君子之风。“通过传统拉坯方法,使得笔筒线条简约并充满活力,同时尝试用不同燃料及烧造方法让其呈现多种色彩。在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赋予其‘灵魂’,让器物与观众进行心灵交流。”刘红生说。
深入生活,让针尖绣物“活”起来
出身刺绣世家、7岁就开始学习刺绣的钱美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本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她有两幅作品入选——疆绣《塔吉克族新娘》《赶巴扎》。前者以塔吉克族正要出嫁的姑娘为原型,姑娘身着塔吉克族盛装,神情充满喜悦、期待又有点羞涩;后者描绘了当地人赶集的场景,人物兴致勃勃却又神态各异。“艺术来源于生活,想要创作好的作品,就要深入生活,并细致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生动画面。如《塔吉克族新娘》中的姑娘是我的一位学生,当她穿上嫁衣,让我感触很深。”钱美荣说。
钱美荣介绍,《塔吉克族新娘》用了近600种颜色的蚕丝,绣了10个多月才完成。为了体现绣作的立体感,服饰采用的是金线银线,而“新娘”细腻润泽的皮肤共绣了40多层,根据每层针法的不同,用线粗细也不同,最细的蚕丝比头发还细。“《塔吉克族新娘》的难点在如何表现其立体感,而《赶巴扎》则难在表现7个造型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每个点都需要在细致入微观察的基础上用不同针法表达。”钱美荣说。
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焦作市山阳绣庄的李卫霞的参展作品是《云台山群瀑》。作品以实景绣方式呈现焦作云台山的美妙景观,山石、瀑布、溪流起伏有致、相映成趣。李卫霞表示,该作品为满绣,绣层多,针脚短,用色多,6个多月才完工,其最大的难点在表现山水的灵性,绣出“活”的景致。“首先要融入自然,静下心观察、领悟,把景读懂才能下针;其次是刺绣技艺经验的积累,不同的部位、运用的丝线的种类、长短以及针法,都需要长期揣摩和领悟。”李卫霞说。
(本报记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