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云南省第三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开幕式上,由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36个群众文艺团队组成的千人广场舞迎宾队,在欢快的乐曲中跳起流行于红河南岸哈尼族、彝族村寨的乐作舞,气氛热烈。
红河州有多个民族聚居,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此积淀交融。近年来,红河州发挥地市级文化馆师资力量,创作并推广了3套少数民族广场舞,建立起完备的广场舞创作和推广体系。
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在近些年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广场舞兴起之初,红河州也面临优秀广场舞作品匮乏、广场舞普及推广难度大等问题。红河州文化馆副馆长杨红伟回忆说:“早期的广场舞以群众自发活动为主,但总体而言,群众喜爱的舞蹈作品屈指可数,广场舞规范和推广难度较大。红河州应该发掘有自身特色的广场舞。”
2013年,时任红河州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部主任的杨红伟与馆内5位舞蹈干事,抓住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创作一套简单易学的健身民族舞为目标,开始了广场舞创编工作。创编团队中多位舞蹈干事原为红河州歌舞团的专业舞蹈演员,对他们而言编排一套民族舞并不难,但如何简化动作并使舞蹈在群众中普及,成为摆在创编团队面前的难题。为此,杨红伟团队除了借鉴学习已有的少数民族广场舞外,还专程将当地中医专家请至文化馆内,摸索出一套有益身心的健身民族舞。
广场舞初具雏形,但作品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为打磨出更适合群众的作品,创编团队将第一版广场舞推广至当地群众文艺团队以及机关、企事业职工中,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多次修改,前后近百人参与到历时近两个月的广场舞创作中。
红河州正式推出的第一套民族健身舞《快乐红河 美丽家园》包含10支舞蹈,时长约55分钟。两支民族集体舞以及《傣族动律》《彝族阿鲁动律》《瑶族动律》等8支民族健身舞韵律十足。其中,彝族叉腰送胯、傣族手位等特色舞姿,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彰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让红河州群文工作者惊喜的是,第一套广场舞推出后,不仅得到当地中老年人的支持,也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有了第一套广场舞的创编经验,着重展现节日欢庆的第二套广场舞乐作舞编创工作一气呵成,并在当地迅速普及开来。据云海艺术团团长孙培英介绍,该艺术团成立14年来,凭借艺术性更强的民族舞表演获得过很多奖项,但很少接触广场舞。去年,这支平均年龄58岁的队伍,在红河州文化馆舞蹈干事的指导下,以第一套少数民族广场舞节选舞蹈《阿噜跳》,入选由中国舞协、广东省舞协等主办的全国舞蹈展演前十名,一举拿下“魅力之星”荣誉称号。
如今,云海艺术团不仅每天利用少数民族广场舞热身,还活跃在红河州各类广场舞比赛和展演活动中。云海艺术团的《阿噜跳》还与云南大理、昆明和保山的三支队伍入选了欢跃四季——云南省广场舞展演四强,并将参加全国广场舞巡演。
以作品感染群众、以培训指导群众、以比赛和展演鼓舞群众,云海艺术团的经历只是红河州在推广少数民族广场舞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目前,重点突出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第三套广场舞《舞动红河》的编创工作已完成,红河州13个市县的文化骨干在集中学习后,正将广场舞进行新一轮的普及和推广。据了解,以云海艺术团为代表的多个群文团队还将作为示范团参与《舞动红河》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制成的音像制品将分发给当地各市县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让云南少数民族广场舞惠及更多民众。
(本报实习记者 赵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