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二胡展演汇报音乐会上的二胡齐奏《赛马》
金钟奏鸣,弦乐悠扬。前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176名小选手经过层层选拔,齐聚“二胡之乡”江苏无锡,参加2018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二胡展演。两轮展演过后,小选手们分获中国音乐“小金钟”二胡新星、新秀、新人称号。
此次展演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二胡教育、演奏的最新成果,为青少年二胡演奏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整体水准提高
此次展演分专业组和业余组同时进行,专业组的选手为就读于音乐艺术类院校附中、附小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二胡表演专业演奏者,业余组选手则按年龄分为少年A组、少年B组、儿童组3个组进行比赛。
无论是现场点评,还是演后交流,评委们无不表达着一种相同的感受:“这一届选手的整体水准提高了。”
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表现在此次活动的参演曲目的难度普遍有所加大。“展演每轮演奏两首曲目,包括一首规定曲目和一首自选曲目,规定曲目演奏的是刘天华和阿炳的作品。”业余组评委会主任刘光宇介绍,这次展演中有相当多的选手选择了《楚颂》《第一二胡狂想曲》这样的曲目,这让他和其他评委大为吃惊。“这些曲目即使对专业音乐学院的本科生来说,也是极富挑战的曲目。小选手们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双重进步,让我很是惊喜。”他说。
另一方面,选手们的演奏在完成质量上也可圈可点。专业组评委会主任宋飞在看了第一轮展演后就欣喜地夸赞:“小选手们在音乐形象的表达、情绪的传达和自我抒发等方面都完成得很好。”
二胡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评委们普遍认为,此次展演充分体现了我国在音乐教育上不断走向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同时,评委们提醒,此次展演也显示了我国音乐教育在地域上的差异性,教育资源如何优化仍值得继续关注。
对传统作品的演奏越来越好
二胡现代作品的出现,让二胡演奏在音域、音色、速度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但是在细腻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较传统作品略显不足。
“此次展演在考察曲目的设计上,体现了对传统二胡作品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二胡作品的重视。”专业组评委会委员邓建栋说,传统二胡作品从谱面上来看,技术难度并不大,难的是对风格、意境和内涵的把握。现代二胡作品的出现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代作品不等于炫技。”邓建栋表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现代二胡作品和地方风格、传统韵味结合起来。
“这一届选手对传统二胡作品的表达普遍比往届要好,这体现出我们的选手对传统作品的敬畏和自信。”宋飞说。
谈到展演规定的10首刘天华的曲目和3首阿炳的曲目,业余组选手李牧原直言:“这些曲目的练习让我巩固了很多指法、弓法,平时练习中碰到的很多专业性问题也都在其中得到了解答。”
不仅如此,“为了加强对传统二胡作品表达内容的理解,我还会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人文内涵、创作背景,去深入了解作曲家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专业组选手谭欣说。
“演”“学”相长
与大多数选手一样,李牧原与二胡结缘较早。“刚开始练的时候,人还没有琴高,虽说是出于对二胡的热爱,但有时也会在枯燥的练习中产生抗拒的心理。”李牧原说,边学边参加相关赛事活动,对他的二胡演奏学习也是一个督促和检验。
在刘光宇看来,孩子们在学到一定的演奏技能后,就要勇敢地去争取各种实践机会。“演员就是在舞台上‘摔’出来的。”刘光宇说。
“这次展演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其他选手的优点,包括舞台表演、后台准备练习等,这是一次很难忘的体验。”谭欣的感受正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韩新安在此次展演开启前的动员会上所鼓励的:这次展演突出的是展演展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他希望每一位选手都能丢掉思想包袱,用心演奏,在音乐的世界里收获更多快乐。
对乐器的热爱是支撑很多孩子一直坚持学琴的最大动力。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的李牧原憧憬着未来考到中央音乐学院,接受更加专业的二胡教育。
(本报记者 付 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