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士兵〉的舞台艺术》:镌刻一段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

来源:中国文化报

拿到由查明哲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华士兵的舞台艺术》,笔者心情格外激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建院以来第一部对演出剧目创作历程、理论评论、媒体反馈等,进行多角度、高水平、精细打磨整理、提炼的综合性文集,其价值诚如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的评价:“它留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者的足迹,也开拓了戏剧研讨的视野,对于中国国家话剧院今后的剧目建设、理论建设乃至剧院建设,意义深远。”

本书封面是剧中中国军人浴血沙场的背影,勾起我们对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回忆,以及冯俐编剧、查明哲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中华士兵》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的难忘情景。

话剧《中华士兵》曾参加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受到多方赞誉。该剧在中国话剧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第一次对抗战正面战场进行全景式展现等。可以说,《中华士兵》犹如黄钟大吕,是我国抗战戏剧创作、演出领域的重要突破。该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的第二年,山西中条山地区国军殊死抵抗日寇疯狂入侵,在兵力和给养短缺之时宁投河也不降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

如果说,《中华士兵》以诗化的叙述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正义史诗,那么《中华士兵的舞台艺术》亦称得上是对《中华士兵》这部抗战史诗剧的匠心记载。主编查明哲历时三载精心编著,以图文并茂方式,生动活泼、丰富翔实地展现了《中华士兵》创演过程中的华彩篇章、攀登跋涉和赤子情怀。本书涵盖剧本、导演阐述、主创创作谈、媒体报道、名家研讨、专家评论等内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马也作序,称赞该剧“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史诗,同时也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是一次民族精神的冶炼,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涅槃”。本书出版后,查明哲激动地说:“《中华士兵的舞台艺术》闪现着每一位创作者浸染着历史风云的雄姿倩影,留下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追求、奋斗和记忆。”

不论是对创作者还是观众,话剧《中华士兵》以及这本书都象征了一个时代、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2015年,在北京地安门帽儿胡同《中华士兵》排练场,第一次听到那首《最亲的人》中的“我要走了,最亲的人,不要难过不要伤情,即使我一去不返……”笔者的眼泪夺眶而出,第一次听到陈希光扮演的杨蔚如将军慷慨激昂的誓词,强烈感受到不屈军魂和民族精神。在书中,笔者看到陈希光留下了这样的表演手记:“话剧演员的基本功是语言,而《中华士兵》这部戏中非生活化的台词和诗化的语言风格,尤需演员下大气力……”2017年5月,陈希光因病去世,但他在《中华士兵》中的精彩表演堪称一绝。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士兵的舞台艺术》的出版时值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意义非同一般。该书出版后,业界人士纷纷表示,希望话剧《中华士兵》能够再度上演。戏剧评论家晓耕认为,话剧《中华士兵》和《中华士兵的舞台艺术》都堪称“破冰之作”,期待更多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高品质阅读食粮涌现,更好地满足观众与读者。

(乔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