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诗词文赋大赛吸引15万市民

来源:中国文化报

黄髫白发齐吟诵 青出于蓝胜于蓝

 

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诗词文赋大赛颁奖暨展演现场

飞花令、诗词接龙、诗词释义…… 日前,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诗词文赋大赛颁奖暨展演在上海市嘉定区秀舞台举行。经过5个月层层选拔出来的12强选手在“书香气质”“力争上游”“狭路相逢”“独占鳌头”4个比赛环节中展开了对前三甲的精彩角逐。

当天,偌大的剧场内坐满了观众。当选手们吟诵着出场时,现场的孩子们也不禁跟着诵读起来;当台上选手争先恐后地抢答时,观众席里的“看客”似乎比选手们还紧张,或低声说出答案,或向同伴请教自己不懂的诗句。这方原本属于“12强”的舞台,当日也成了申城百姓诗词文赋“热”的秀场。据了解,自今年4月启动中华诗词文赋大赛以来,共计吸引全市约15万人热情参赛,其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只有5岁。经过网络答题海选、复赛、决赛,共决出百名中华诗词文赋高手,而最终站在舞台上的12强选手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电影《大鱼海棠》让你联想到哪篇经典古文?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一边练剑一边背的诗“皇上刁难风沙暗,公主背诗幽怨多”改编自哪首古诗?为了让比赛更加有趣生动,大赛的讲师和专家紧跟时代潮流、贴合当下时尚,结合这些年在市民中流传广泛、反响强烈的话题出题,一改以往赛事“一板一眼”的严肃风格,吸引了更多人踊跃参与。嘉定区图书馆馆长黄莺说:“今年的比赛虽然难度较以往有所提高,但是参与者更多了。前三届参赛总人数约25万,而这届参赛人数高达15万。”

中华诗词文赋浓缩了中华文化精髓,那些融入了古人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和意志的诗文经典,在今天仍带给人们诸多感动与启迪。本次大赛就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人参与,其中有学生、教师、IT工程师,也有影视、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或因诗文中所传达的细腻情感、贴切心境而喜爱上古诗文,或是希望“腹有诗书气自华”,都以各自的感悟和方式诠释着诗文的“无用之大用”。

决赛中,身着印有水墨荷花图案旗袍的李远菲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李远菲是一名现役军人,她的表演颠覆了现场不少观众对军人的刻板印象。选手孙瑜刚坦言:“我印象中诗词文赋多为文人所爱,在她身上却看到了军人的‘文武’之道。”的确,李远菲用行动展示了新时代军人的生动形象。“古来边塞诗自成一体,虽然我们现在的作战方式、武器装备已与古代完全不同,但军人保家卫国的情怀却是古今一致的。”李远菲告诉记者,部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单位走廊里贴满了军旅诗人的诗词,营造了浓厚的军营文化氛围。“我们还有自己的媒体平台,解放军‘红叶诗社’享有盛誉,《红叶》诗刊的读者遍及海内外。”李远菲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对诗词文赋的喜爱没有文武之分,更没有年龄界限。诗词文赋成了不少孩子与家长的共同爱好,营造了浓郁的家庭学习氛围。赛场上,一位父亲在台上比赛,前来“助威”的女儿兴致勃勃地在台下跟着答题。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祝伊湄携女儿冯天羽一起参赛,并一起挺进大赛百强。其女儿以小组第一的身份出线,令人不由得感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届大赛还涌现了不少年轻选手,且都表现良好,令评委们感到十分欣喜。据悉,最后进入百强的选手中,45岁以下的占82%,其中学生占22%。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此次大赛评委李定广表示,多年前大家还觉得传统文化是“老古董”,“如今很高兴在这里看到黄髫白发同台竞技。市民的文化素养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不断获得提升。”

大赛虽已圆满落幕,但中华诗词文赋的学习热仍在申城持续。当天,在嘉定区图书馆大门旁的“诗文亭”内,一位家长带着孩子一遍遍地诵读着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文亭”于大赛启动之初推出,市民可在亭内录制自己的诗词文赋朗读音频,并通过微信分享给自己的好友或上传至主办方。“诗文亭”目前分布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嘉定区图书馆、嘉定区江桥文体中心等处,广受欢迎。

(黄艺芹  本报记者  洪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