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滨海渔村文化建设”实地考察与论坛侧记
在上海金山嘴渔村,渔民画家杨火根为一行人展示其渔民画。
9月23日,我国亿万农民迎来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那些为农桑耕种而忙碌的劳动者的节日,同样也是以海为家、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的节日。而这一节日前后,也是渔民们开渔之时。在此背景下,第十四届中国海洋论坛也于近日拉开帷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举办的“‘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滨海渔村文化建设”分论坛聚焦新时期渔村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村落文化中,渔村以其生成和存在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要进一步梳理渔村历史,记录渔民生活。渔村文化建设好了,就为海洋文化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说。在论坛举办之前,中国民协还组织专家考察团先后赴江苏苏州光福太湖渔村、上海金山嘴渔村和浙江象山渔村考察。
渔村里的守望者
上海金山嘴渔村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上海最后一个渔村,历经了千余年的潮涨潮落后,如今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走进位于上海金山嘴渔村的“海·渔”文化馆,一部浓缩的中国渔民文化史跃然于眼前,当地渔村的发展与变革历程充满曲折。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由于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的逐步衰竭,大部分渔民不得不告别了赖以生存的大海。1996年以后,随着渔业资源日益萎缩,这个靠打鱼为生的村子开始落入困境。
为了扭转颓势,从2010年起,金山嘴渔村开始村庄改造。据当地村民介绍,为了保留上海最后一个渔村的海渔文化,同时兼顾老街居住环境的改善,该渔村的仿古修缮以白墙、黑瓦、观音兜的风格为主,最终展现为“移步有景,处处看景”的老街风光。
改造后的金山嘴渔村随处可嗅到海渔文化气息。渔民老宅、渔具馆等颇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展馆遍布于街头巷尾;“渔家傲”“渔家客栈”等民宿林立,环境优雅清静。据当地一家民宿的工作人员透露,到了节假日更火爆,一房难求。“这些民宿面朝大海,内部装饰风格以渔文化为主题。今年的国庆节还未到,房间早已订满了。”如他所言,近年来,金山嘴渔村在保留建筑古韵和海渔文化的基础上向旅游服务业转型,吸引了不少游客,村里的渔船制造技艺和渔民画还申报了非遗项目。
记者漫步于渔村的深巷中,在“杨火根渔民画工作室”看到了一幅幅色彩明快、原汁原味呈现渔村风情的渔民画作。创作这些画的是75岁的老渔民杨火根,近20年来他共创作2000余幅渔民画。“我希望用画作提醒大家,不要遗忘渔村的历史。”杨火根说。
桅杆林立的“风帆渔港”
太湖渔港村位于苏州市光福镇西南角,作为江苏和太湖最大的渔村,该村盛产“太湖三白”等湖鲜水产,有着“中国内陆第一渔港”的美誉。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全村1380多户村民中,如今一半以上在从事渔业活动,是名符其实的渔业大村。
渔船是太湖渔文化的具象表达,也是人们追寻“太湖印象”的物质见证。“那些停靠在港湾的桅杆帆船,多是一代二代渔船,有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现在已经不用于捕鱼了。”太湖渔港村原村委会主任薛法生介绍,近年来村里联合海事、渔业部门,集中整治渔港渔船。村里下大力气保护好、整修好这些渔船和渔港风貌,并计划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在未来整体打造一条以展示太湖渔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街区——“风帆渔港”。
“今年,七桅帆船制造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技艺传承和太湖渔文化的延续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太湖渔港村党总支副书记陆斌介绍,早在2014年,光福镇就出台政策,对于渔民闲置的渔船,可以由集体按照市场价回收、统一保护,并开发它们的旅游价值。而对于太湖渔港村来讲,为了打造“风帆渔港”,除了把闲置、废弃的渔船利用起来,还要组织村中的能工巧匠,以“抢救式”的姿态将桅杆帆船制作技艺保存下来。
“桅杆帆船是表达太湖渔文化的载体,而渔民是缔造和传播太湖渔文化的真正主角。”在苏州市吴中区政协委员蒋秀凤看来,世代伴湖而生的渔港村民,尽管需要面对近年来渔民群体“老龄化”、太湖水污染、产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但他们仍守着这片湖区,辛勤地用自己的双手不断谋求改变与突破。
将传承渔文化提升到战略高度
“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地理区位的差异,这些渔村的文化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王锦强介绍,从2016年开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了有关在“一带一路”文化视野下的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形式的调研考察。通过邀请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专家,对渔文化形式及遗留下的文化样式、传承和传播路径等进行重新考察与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当然也包括渔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加大对不同地域渔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特点以及它目前的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良警宇说。
上海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毕旭玲则认为,渔村文化的建设应该围绕生产的文化、生活的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和精神信仰4个方面展开。“特别是在精神信仰方面,要进一步调动起渔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才能更好地传承、保护、延续渔村文化。”
据悉,21年前,象山渔民率先践行伏季休渔,他们以浓郁独特的渔区传统文化为底蕴,融合海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理念,连续举办了21届中国开渔节。千百年来,渔民们在出海前总要去敬拜妈祖,祭祀大海,祈求平安、丰收,休渔制度实施以来,这些风俗愈加被渔民看重,这也是新时期渔民感恩海洋、保护海洋的生动写照。“弘扬海渔文化,利于建构共同的文化认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博士后游红霞认为,海渔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的重要功能和当下意义在于沟通民心,消除冲突。
(本报记者 薛 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