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让社区舞蹈跳出青春活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提起社区舞蹈、广场舞,人们常常觉得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其实,许多优秀作品的创作不乏年轻人的参与,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社区舞蹈注入了青春活力。

前不久,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师大杯”上海市社区舞蹈展演暨学生舞蹈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霞棐剧院举行,来自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宝山区罗店镇、杨浦区平凉街道、闵行区古美街道、徐汇区田林街道的大爷大妈们参与了现场表演。

参与演出《寂寞的鼓》的羌培瑛阿姨来自宝山区罗店镇,她脚步轻盈、身姿优美,不少观众认为她把社区舞蹈跳出了专业水准,全然看不出她是在退休之后“零起点”参加镇里的舞蹈培训后登台的。羌培瑛的幸运在于遇到了好老师。“如果没有小陈老师,我不可能跳到这个水平。”羌培瑛所说的“小陈老师”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读本科生陈佳颖,她生于1997年,是名副其实的“小”老师。陈佳颖和同学们一起,为罗店镇约20位大爷大妈辅导了一年舞蹈。“小”老师们不仅教授了拉丁、踢踏、芭蕾,更以自己的青春活力感染带动着老学员们。大爷大妈们都说,跟“小”老师们相处非常愉快,快乐学习、快乐起舞、快乐生活。

“小”老师们到社区辅导舞蹈,源于多方合作。2016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上海市社区文艺指导员·上师大舞蹈实训基地”。2017年,双方签署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协议,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大三学生及研究生为输出主体,经培训后成为学生文艺指导员,定期对社区文艺团队开展教学辅导。两年来,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文艺指导员已为上海市7个区11个街(镇)的文艺团队进行舞蹈课程辅导500余次、1000多个课时,创编创排舞蹈作品30多个。

此举不仅为广大基层舞蹈爱好者带来福利,提高了他们的舞蹈水平,也推动高校开创了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小”老师们通过教学与创作实践的锻炼,发挥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既增强了能力,也增强了职业使命感。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17届毕业生邓文韬踏入大学校门时就坚定了毕业后要走舞蹈教育这条路。“我在学校学习的多为专业舞蹈教育,在社区的教学实践让我学到了群文舞蹈的教学方法和创作思路,积累了经验,对专业学习和日后工作都很有益。”邓文韬说。经过社区教学的锻炼,部分学生毕业后加入市级文艺指导员队伍,以过硬的舞蹈教学技能和充满朝气的教学方式得到了社区一致好评。

据了解,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将与上海师范大学进一步深入合作,不断完善人才输送方式和教学管理,探索解决学生文艺指导员辅导周期与社区团队学习周期不匹配等问题,更好地满足基层文艺团队辅导方面的需求,提高文艺指导员配送工作效能。

本报记者  罗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