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文化小康论坛
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探索创新论坛上,专家在做点评。
文化馆(站)服务效能建设工作论坛
2018全国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论坛
百姓广场舞普及推广优秀案例交流论坛
互联网+文化馆—大数据与文旅融合论坛
年会论坛由2场工作论坛和4场主题论坛组成。分别就文化馆(站)服务效能建设、2018年全国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欢跃四季”百姓广场舞普及推广优秀案例交流、互联网+文化馆——大数据与文旅融合、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探索创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小康展开讨论,现撷取论坛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文化馆(站)服务效能建设
论坛上,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四川成都市文化馆、安徽安庆市大观区文化馆等6家文化馆(站)代表和中国文化馆协会、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围绕如何提升文化馆(站)服务效能建设先后发言。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通过开放式办馆,吸引社会力量加入;中国文化馆协会通过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搭建行业互鉴交流平台、构筑文化馆(站)职业理念,力求为文化主管部门行业决策、同行间交流学习和专家学者行业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搭建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试点升级推出了国家公共文化云,加大数字文化资源力度,与需求对接,打造出心声·音频馆、大众美育馆、社区文化生活馆等公共文化数字文化产品,并通过数字文化馆建设,推动文化馆服务理念和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专家点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提升乡镇文化站的服务效能,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强化基本保障,二是建立基本规范,三是完善统筹功能,四是加强监管,落实整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从文化生态环境剧变和文化功能上的结构性缺陷两方面谈到以乡镇文化站为核心的基层文化建设陷入边缘化困境的问题,他认为,探索建设“文化站+点播影院+N”的新型乡镇文化共享空间是开创基层文化建设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2018年全国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
论坛通过文化志愿服务风采展示与案例分享,树立一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标杆,以榜样的力量进一步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朝着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方向迈进,促使文化志愿服务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基层、学校、社区、企业甚至偏远的乡村、厂矿,与广大艺术爱好者和业余艺术团队结对子,展开包括艺术表演、戏曲、歌舞、摄影、书法、美术、文学创作等丰富形式的零距离、面对面的艺术帮扶及辅导;安徽阜阳市太和县桑营镇综合文化站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辅导服务通过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文化资源开启留守儿童梦想,精心打造留守儿童快乐家园,融入文化元素,创办公益性留守儿童托辅中心,实实在在解决留守儿童实际问题。
专家点评: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王全吉认为,一些文化馆(站)针对特殊群体,依托综合文化站开展志愿服务,发挥了阵地服务的作用,并且动员多方力量为志愿服务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广东省文化馆馆长王惠君则认为,各地文化馆(站)针对自身情况,因地制宜,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接下来应该关注如何规划管理、系统化培训等问题。
百姓广场舞普及推广优秀案例交流
论坛从63个入选“欢跃四季”百姓广场舞普及推广活动优秀案例中遴选了湖南、江苏、内蒙古、重庆等6地文化馆广场舞案例进行展示。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和云南省文化馆分别介绍了当地在广场展演活动的组织管理中,如何强化安全保障、规范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随后,专家对案例进行了点评。作为我国关注广场舞文化发展的第一本“蓝皮书”——《广场舞文化发展报告(2017)》近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在此次论坛上进行了首发。
专家点评: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委员会顾问,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阮兰玉认为,广场舞规范化应按照供需关系,推出分等级、分层次的相应教材,并以“自娱自乐形式多样,简单易学利于推广”十六字方针为基本要求进行创作和推广。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颜芳表示,配合此次普及推广优秀案例交流活动,“欢跃四季”将进一步深度挖掘优秀广场舞作品及感人故事,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国家数字文化网,着力推广优秀原创广场舞作品,普及广场舞创作知识,展示特色广场舞团队风采。
互联网+文化馆——大数据与文旅融合
该论坛以大数据与文旅融合背景下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为主题,邀请来自宁波、深圳等地公共文化领域工作者、文化领域和大数据领域的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分别就数字文化馆的实践经验、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协调发展带动文旅消费的试点成果以及大数据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展示与讨论。
宁波市文化馆为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出的“一人一艺”云平台;深圳市福田区通过建设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数字文化馆从而解决了服务提升与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
专家点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永恒表示,当下,大数据应用在公共文化服务监管、绩效、文旅融合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尝试,而对供需关系的预测,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则用“科技引领、体系带动、开放协作、精准服务”总结了今天的交流成果。他认为,文化馆的数字化不仅仅是一家,而是带动整个体系的开放式融合。“互联网+”这个时代大趋势,必然带来文化馆工作上的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就是“传统文化馆+数字化+互联网”,甚至数字化和互联网会成为未来的主战场。
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探索创新
论坛通过案例分享、专家点评、交流互动、未来展望等环节进行展示、交流、探讨,为文化馆总分馆制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会上,山东东营市、四川成都高新区及广州黄埔区、广东东莞市分别从数字化、社会化、均等化的角度,分享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经验。其中,广东东莞市文化馆通过分类推进、纵横推进、上下推进、定标推进等举措带动了地方政府的投入,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体责任,被专家学者评价为国内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标志性进展,对全国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有明显推动作用。
专家点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阮可认为,在总分馆的建设中,要注重方法上的创新,因地制宜,以破解问题为导向;同时又要抓紧痛点,从最便捷、最需求的文化产品着眼和入手,来整体倒逼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提升。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武刚认为,社会化与提升服务效能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化丰富了内容供给、使基层服务更加专业、提升了服务品质,从而使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进行了提升。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认为,总分馆制建设宏观上有动作,微观上必须有所作为,首先要把文化馆的主体性建立起来,勇于实践,同时文化馆要有自己塑造的能力,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增强文化馆的活跃度、认知度和竞争力。
乡村振兴和文化小康
论坛上,来自全国7个不同地区的代表对当地乡村振兴及文化小康的建设案例做了介绍。江西九江市充分发挥“多元文化”优势,全力打响“庐山天下悠”品牌,按照“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推动文化和旅游全面融合,推进旅游业态大胆创新,在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成都市蒲江县秉承“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理念,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以明月村为典型的乡村样本。浙江丽水市通过乡村春晚“一点带三区”模式,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力,从而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保护三维互动,实现乡村群众按需索取,政府文化资金投入服务效能最大化。最后,李国新进行了总结发言。
专家点评: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战略研究员宋子千认为,乡村旅游不一定非要搞高大上的植入,而是要把普通寻常的文化开发出来。
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玲则认为,乡村要发展一定要尊重乡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乡村振兴中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就要关注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达到“土得掉渣”却“乐得开花”的效果。
(本文由杜洁芳、付远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