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老人节、敬老节,作为传统节日,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如今,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下,各地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如陕西黄陵重阳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山东济南千佛山“九月九”重阳山会、河南开封菊花文化节、山西万荣重阳登高祈福等特色活动,让人们在登高、赏菊的同时,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寄托美好希望与祝福。
本刊特推出陕西、山东、河南、山西四地特色活动报道,跟随记者体会重阳佳节的深刻文化内涵,传承和过好“我们的节日”。
(本版策划统筹:本报记者祝静)
寻根祭祖篇
重阳祭祀轩辕黄帝:以“形祭”达“心祭”
重阳祭祀轩辕黄帝典礼现场 (资料图)
赵建兰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祭祀轩辕黄帝典礼的时刻。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桥山之巅的黄帝的陵寝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走向何处?在黄帝陵,都能找到根、溯到源、寻到魂。
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迄今已有5000年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黄帝祭祀制度。重阳节,相传是轩辕黄帝驾崩之日,几千年来,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通过敬献三牲(牛羊猪)、家家户户蒸花馍等形式祭拜轩辕黄帝,代代相传至今。目前,重阳节民祭黄帝的活动程序主要包括击鼓鸣钟﹙击鼓九通,鸣钟九响﹚——敬奏祭乐——敬献花篮——敬献祭品(三牲、饼羹、时果)——敬上高香——恭读祭文——向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等。除保持公祭活动中的一些内容外,更加突出民间特点,根据每年活动主题的不同,祭陵仪式中也会增加新的内容以及系列文化活动。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年,黄陵县以“弘扬中华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为主题,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成果,邀请海内外书法名家书写40米书法长卷,并举办以歌颂黄帝功德、黄帝精神,展现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为题材的联谊晚会等活动,讴歌中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缅怀始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今年7月,黄帝陵文化海外推介团一行15人,远赴捷克、罗马尼亚、英国,通过播放《来自中华家园的问候——中华第一陵》专题片、书法展示、民歌表演等活动,让首次走出国门的黄帝陵文化赢得了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们的高度赞扬和认同。“作为一个旅捷华人,我非常愿意传播、传承中国的文化,更希望能有机会带孩子和朋友回到祖国,拜谒黄帝陵。”捷克陕西同乡会会长谢佐激动地说。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为激发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宣传“黄帝文化”,讲好“黄帝故事”,《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将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列入全省规划建设的三大国家公园(秦岭国家公园、黄河国家公园、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之一,并明确其建设定位——打造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目的地,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自信。
◆ 专家视点:“黄帝的形象具有不可抗拒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追思缅怀轩辕黄帝缔造中华民族、开创中华文明的伟大功绩,可以起到弘扬黄帝精神、教育人民、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苏峰说,“感受到黄帝精神的伟大,才能感悟到黄帝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黄帝‘有形’的祭祀,可以达到‘心祭’的目的,让所有炎黄子孙都能在黄帝文化的感召之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重阳山会篇
山东济南:文旅融合成重阳山会新时尚
10月初,千佛山风景区正门整修一新,为重阳山会做准备。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10月12日,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九月九”重阳山会开幕。为期10天的山会期间,预计将有逾20万名民众上山,千佛山风景区也将举办非遗体验、美食品尝、戏曲展演等活动。
千佛山的重阳山会,开始时间不晚于元代。据相关史料记载,元代成宗年间,定农历九月初九为千佛山重阳山会之日。古时,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最为出名。每年重阳山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山会的人多会选择买些柿子回家,因此千佛山重阳山会又被泉城民众称为“柿子会”。
家住济南市历下区的徐名哲是一位“老济南”。他告诉记者,小时候,每年重阳节都去千佛山赶山会。那时山会的规模非常大,山路两旁有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家中有老人的本地家庭更是上山的主要人群。“一家七八口扶老携幼,一大早便到千佛山的寺庙中祈福。下山的路上,给孩子买一些‘兔子王’面塑或者糖葫芦、油旋等吃食。这是济南人仅次于春节、中秋的重要节日。”
登高、赏菊、祈福,是古代民间重阳节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济南也不例外。
作为济南较高的山之一,千佛山在重阳节期间历来会吸引大批民众上山祈福。加之其特有的佛教文化背景,每年千佛山重阳山会期间,敬老祈福便成了民众上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时值深秋,天高气爽,山前山后盛开的野菊烂漫似锦,清香扑鼻。因此,站在“赏菊岩”上观赏菊花,也成为登山的一大乐事。
除赏菊外,古代重阳山会期间济南人还有吃菊花的习俗。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着吃,或者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清代诗人朱照曾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诗》中写道:“闲招三两友,把酒醉南山。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这首诗,正是古人赶重阳山会的生动写照。
如今,千佛山重阳山会仍对民众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其形式和内涵已发生了诸多变化。
20世纪80年代起,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丰富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济南市开始系统筹划组织重阳山会,到今年已是第36届。今年的重阳山会,千佛山风景区设立了非遗展示区、工艺百货区、美食文化区等,吕剧、豫剧等地方剧种也将在山会上亮相。
◆ 专家视点:“近年来,重阳山会的参与民众数量连创新高。民众上山,可以看到生活中少见的老手艺展示,还能增强对本地特色文化的认同。”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传承研究所所长郭学东说,在旅游产业的助推下,山会如今已成为一个文化空间。一些特色民俗表演和传统手工艺的展示,成为民众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载体。
他建议,当下推动重阳节民俗融入现代生活,亟须做好“守旧”与“立新”的文章。“守旧”,即保持好重阳山会等民俗的核心内涵,避免其流失;“立新”,即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尤其要通过系列民俗活动的举办,弘扬敬老爱老的精神,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爱菊赏菊篇
河南开封菊花文化节:以古闻名 以新出彩
河南开封第36届菊花文化节现场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重阳将至,漫步于八朝古都的河南省开封市,大街小巷弥漫着菊花的香味,不同品种、不同造型的菊花把开封变成了菊花的海洋,吸引着全国的游客纷至沓来。10月15日,在河南开封第36届菊花文化节展区之一的龙亭公园内,近百盆精心培育的菊花正陆陆续续到位,它们将在这里进行“菊王”的角逐。
“要想在众花之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件易事。一株名副其实的‘菊王’,需符合多个评审条件,不仅要生长健壮,株型完美,茎、叶、花与容器体量及色彩协调一致,同时叶形要正常,叶片舒展,叶色正,不脱叶、无黄叶和残叶,并且无病虫害、无药害等。”开封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菊王”争霸赛每年都是菊花文化节上的热门环节,深受老百姓喜欢,它不仅弘扬和繁荣了菊花文化,加强了菊花栽培技艺的交流,展示出中国精湛的菊艺水平,同时推进了与参赛城市间的友谊和合作。
“菊王”争霸赛只是中国开封第36届菊花文化节的一个缩影。将于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举行的第36届菊花文化节以“菊韵开封城,花开中国梦”为主题,以“放眼世界主导节会、高端元素叠加文化、节会经济产业拉动、综合布局协调统一”为宗旨,突出国际性、文化性、群众性、市场性,坚持节俭、务实、精彩、安全办展,持续提升菊花文化节内涵。本届菊花文化节采用色彩艳丽、花朵饱满的菊花新品种,全市布展菊花279万盆,其中主(分)会场190万盆,社会大环境89万盆,融入了宋文化、“五城联创”、中日韩友城交流、改革开放40年、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中国杂技“金菊奖”等元素,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演绎丰富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菊花特色。
文化节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与“菊”有关的文化活动,如第10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滑稽比赛暨开封首届国际幽默艺术周、2018中国(开封)中日韩盆景艺菊交流展、第7届国际菊花精品展等活动。同期还将举办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系列活动和“大美开封·我爱菊城”文化惠民系列活动。
开封菊花如此受欢迎,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密不可分,开封种植菊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从古至今,菊花文化在开封一步步发扬光大。今年75岁的开封市民张玉发是一名园艺工作者,从第1届菊花文化节开始就参与方案制定、景点制作、宣传报道等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开封菊花美丽绽放的全过程。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从1983年至今,菊花深刻影响了开封的发展格局和历史走向,不仅成就了一个国内著名的节会品牌,而且“长”成了一条药用、食用、饮用的菊花产业链,“立”出了一个重要的招商引资平台。
◆ 专家视点: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原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彭恒礼看来,在开封,重阳赏菊从古代民俗发展成为特色名片,颇受老百姓欢迎,关键是坚持了“文化之魂”。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生活如何日新月异,只要文化魂魄在,文化就能一直延续下去。“开封菊花文化节是将古代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对接的结果,在对接过程中,开封市注重调动民间的积极性,鼓励民众参与。” 彭恒礼认为,这种方式正是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的正确思路。
登高祈福篇
山西万荣:重阳习俗“活起来”
重阳登高的老人们
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郭志清
10月14日,一年一度的重阳登高祈福活动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稷王山如火如荼地进行,游人如织,分外热闹。登高活动为期15天,以传统庙会为主,伴以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制作茱萸香囊等传统重阳节习俗。
有花有酒,登高远眺,是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的重阳节传统习俗。重阳节的登高习俗与节气相对应,古人认为,每年进入到这个时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接,为了避免不正之气,便要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害趋利,确保身体健康,所以晋南人一直将重阳节称为“登高节”。
万荣县通化镇的王落霞每年都携家带口来稷王山参加庙会,然后跟着赶会的人们一起登高助兴。许多当地人会做出重阳枣花糕,当作爬山休憩时的口粮,爬得累了席地一坐,就着枣花糕和菊花茶眺望远山,好不惬意。除去赏菊和吃重阳糕外,登高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插茱萸。登高的人群将茱萸枝叶佩戴于手臂、发间。茱萸,又名越椒,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唐代诗人王维是蒲州(今山西运城)人,他诗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写到了古代晋南地区的插茱萸习俗。
登高结束回到山下,身上沾了山顶的冷气,这时饮一杯菊花酒是再好不过的。当地村民段志芬住在稷王山脚下,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便用土法制成菊花酒,甘甜醇厚,是登山节上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仅重阳当天便可增收1300余元。古人认为菊花在秋霜之后盛开,这是生命力强的表现,菊花酒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如今的重阳节,除了是传统佳节,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近年来,万荣县将重阳古老的民俗与百姓生活密切结合,恢复了稷王山庙会等大规模的物资交流活动,开展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较为原始地保留了古代晋南地区重阳传统习俗的文化特征,也使这一民族节日与民俗文化形式的传承变得更加稳固。
◆ 专家视点: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马志超认为,传统习俗只有“活起来”,才能“活下去”。在他看来,现在许多旅游景点为了招揽游客,更多是将重阳民俗流于形式,呈现方式单一,载体较少,登高没有了意义,成了简单的爬山,游客对于“重阳节”的参与感很低。只有将重阳节民俗的文化内涵与乡村旅游融合,多层次展现当地与众不同的重阳民俗文化,才能借由品牌让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志超建议,如在山西大同地区重阳节多吃羊肉汤,而在山西运城地区则多吃枣花糕……各地重阳习俗有许多不同,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从建筑、工艺、饮食、节庆、文学艺术等领域,先对晋南地区的重阳民俗活动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再通过举行各类民俗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以重阳民俗项目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融文化展示、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文化产品销售于一体,助推传统民俗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