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创歌曲音乐会综述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巨变的40年,是书写奇迹的40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40年。把握时间节点、树立工作坐标,推出时代强音,形成艺术引领,文化和旅游部聚焦改革开放40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积极探索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推出精品力作的长效机制。自2017年11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组织词曲作家采风团分别赴上海浦东、京津冀地区和广东深圳、珠海与福建福州、厦门,以“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为创作目标,推出一系列现实题材优秀作品,《抒情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创歌曲音乐会中的15首优秀歌由此而来。10月15日,这些歌曲唱响北京音乐厅,精彩演绎了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丰硕成果,奏响了抒情新时代、礼赞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豪迈旋律。
新时代优秀歌曲集中迸发
新风新韵扑面来,新词新曲新时代。复兴号列车驰骋而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跨入了新时代,混声合唱《飞驰的复兴号》(夏征宇词,孟卫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演唱)带领观众踏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创歌曲音乐会的激情之旅。
从划时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40年为亿万中华儿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是民族振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更是人民幸福之路,男中音独唱《一路走来》(屈塬词,赵季平曲,廖昌永演唱)以同行者的视角,描述了大美壮阔的心路历程。
“天边边为什么这么样个红,映得个山梁梁就红个彤彤;我一下里种上了三十亩的树哎,豁拉拉介就是一道好光景。”40年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兴起,从连续多年的粮食大丰收到免除农业税,从精准扶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融入了亿万农民的笑声,男声独唱《天边边个红》(宋小明词,杨一博曲,杜朋朋演唱)抒发了跨入新时代的亿万农民共同的心声。作品吸纳陕北民歌的特点,语言朴实生动,音乐充满了乡土气息。
歌曲《只想对你说声谢谢》(朱海词,舒楠曲,郑棋元演唱)以平实的语言、温暖的旋律,对党和国家说声谢谢。“这首歌从普通人的小角度切入,脱去传统晚会音乐的宏大制作,像经典唱片一样慢慢打磨,温暖柔软的弦乐也是音乐人自己心中的歌。”舒楠说。
《共祝家乡美》(宋小明词,印倩文曲,杨西音子演唱)以欢快的语境、热烈的旋律,表达了56个民族心手相牵共同迈向幸福路的美好心情。美声四重唱《未来已来》(王晓岭词,鄂矛曲,东方美伶组合演唱)抒发出亿万中华儿女热烈欢快的期盼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歌曲《梦之城》(屈塬词,浮克曲,李长城演唱)采用民谣风,表达出普通劳动者筑梦的奋斗、追梦的艰难、圆梦的喜悦。此外,歌曲《目光》(宋小明词,胡尧曲,王传越演唱)、女声独唱《因为有梦》(杨启舫词,栾凯曲,王丽达演唱)、女声独唱《海路》(屈塬作词,印倩文作曲,喻越越演唱)等歌曲用音乐记录新时代的万千气象,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
“音乐会上优中选优脱颖而出的这15首作品,包括美声、通俗、民族、原生态、合唱作品等不同类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歌词、旋律、演唱、风格等方面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艺术魅力,是新时代歌曲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如是评价。
把握时代脉搏 反映人民心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4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不断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向深入、推向持久,只为创作出人民满意的好作品。聚焦改革开放40年的采风创作,为了让艺术家来对地方、找对人、采对点,接触到丰沛的文艺创作素材,感受到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如鱼得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文化和旅游部对采风过程、地点、人员构成等方面进行精心安排。采风活动还创新地采取“集中采风+后续独立采风”形式,全力协助艺术家的采风,探索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推出精品力作的长效机制。
自2017年11月起,分批组织老中青三代词曲作家分主题赴上海浦东、京津冀地区和深圳、珠海、福州、厦门开展集中采风创作,邀请百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青年词曲作家参与其中,老艺术家包括赵季平、王晓岭、印青、朱海、屈塬、孟卫东等,青年词曲作家包括舒楠、何沐阳、胡廷江、印倩文、龚天鹏等。
“此次采风中,难能可贵的是聚集了这么多词曲名家,还有青年词曲作家,大家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在采风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对创作很有帮助。”王晓岭说。很多艺术家表示:“如此数量众多的知名词曲作家聚在一起为一个主题而采风,这是史无前例的。大家各自工作繁忙,能够心无旁骛地为一个主题而创作,很难得。”
在改革开放的一线,看到各地飞速发展的奇迹,艺术家们像孩子一样兴奋。在上海,艺术家们全面深入感受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丰硕成果,朱海表示:“浦东发展太快、变化太大了,为改革开放40年献上了鲜活的好教材,我们要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记录人民的心声。”在深圳,了解了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最早尝试,体验当初炸山填海的震撼场面,“30多年前也来过,如今沧海桑田,有种做梦的感觉。”孟卫东说。在珠海,气势磅礴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超过1000项的中国标准,艰苦奋斗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舒楠忍不住在桥上奔跑起来,他感叹道:“这是人间奇迹,骄傲的中国人才能造出的奇迹。”在雄安新区,艺术家们了解雄安新区现阶段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深刻认识到了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高瞻远瞩……到生活中去,才能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人民中去,才能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印青感慨:“主旋律歌曲是具有正能量,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美好生活的作品,想要写出优秀作品关键在于音乐风格的确立、音乐形象的塑造,风格和形象的确立并不是思考旋律能想出来的,需要作曲家的情感和理念,这更多是来源于生活。”
当采风团的艺术家们行走在港珠澳大桥上,大家心旷神怡。辽阔的海天飞扬起无尽的创作思绪,女声独唱《海路》诞生了;抒情歌曲《从这里出海》(屈塬词,王备曲,王婷演唱)在词曲作家采风中诞生了,通过讴歌浦东新区的巨变,表达出对所有沿海开放城市崇高的礼赞;由两位青年词曲作家创作的《幸福的距离》(陈维东词,胡廷江曲,千圣主、周妙宸演唱)以明快的旋律、简洁的词句,抒发了青年一代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加强组织 精心创作
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每一个新奇迹,都会引来文艺工作者由衷的赞美和歌唱,如何将这些创作力量更好地组织起来,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鼓舞人心的时代之作?除了前期策划和采风,文化和旅游部对创作、评审到音乐制作、宣传推广,同样制定了详细的安排计划。
前期采风取得良好效果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马上组织参与采风的艺术家根据自身艺术门类报送初步创作设想,包括拟定的创作方向、选题、成果呈现形式等;邀请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控,对艺术家创作方向、选题进行及时调整,力求避免重复。
采风后,艺术家共提交歌词作品51部,通过专家10余次审议,最终选出15首词作,经过3个月的专家集体修改,初步确定下来。随后,专家根据歌词风格、演唱类型等为每首歌词量身确定作曲家。作曲家的甄选过程本着尊重作品本身艺术质量的原则,有些作品数次更换作曲家才最终写成,并通过专家组对每部作品反复修改10余次最终成形。
“这是一次创作机制的创新,成立专家组对每部作品的方向、角度、思路、风格进行讨论和把控,从作词到作曲到歌手的选择,专家们开诚布公地提意见,大大小小的讨论会开了几十场,每每开会到深夜,反复斟酌。讨论的一个标准是怎样将艺术性和大众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好地结合,更好地打动年轻人。”作为专家组组长,印青体会很深。“大家觉得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改革开放40年心无旁骛地去创作。”印青说。
在歌曲制作环节上同样追求精益求精,作品成形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协助进行音乐制作,组织专家参与修改简谱、录制歌曲小样、配器等环节。专家根据词曲风格、演唱类型等选择歌手。“本着制作精良的目标,基本每首作品的录制也有专家组在现场把关。”印青说。
为大力培养院团优秀人才、建设阶梯队伍力量,此次歌手选择主要从国家艺术院团中选拔德艺兼备的中青年歌手。专家组力争选出最适合每首歌曲风格的歌手,以培养一批符合新时代文艺工作要求的高水平艺术人才。“从艺术到技术,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前辈的带领,年轻人提高很快,这么集中地推出一批高水平作品,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期待的。”印青说。
站在节点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召唤在前,正如歌曲《我们再出发》(何沐阳词曲,淮梓伦、殷立璐演唱)、《歌声飞向那一年》(朱海词,印倩文曲,袁权、牛妞演唱)、《复兴的力量》(李维福词,印青曲,殷秀梅演唱)表达的愿景,全国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些重要时刻也是艺术作品发挥重要作用和绽放迷人光彩的时刻。
(本报记者 王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