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全体大会
为更好地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全体大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主席叶戈尔·摩斯克芬,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阿塞拜疆科学院副院长、文学所所长伊萨·哈比布白利等出席大会,并分别从各自领域出发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获得与会人士的广泛认同。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文化自信等理念的提出,当今社会各界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需求也在不断加深。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故宫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大窗口。单霁翔分享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故宫的发展变化:“为了接待日益增加的参观者,紫禁城的开放面积从过去的30%发展到今天的80%。通过设立雕塑馆、古建筑馆、家具馆等场馆,向全世界的游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数字博物馆、外文网站、手机应用、‘故宫数字社区’等科技手段的介入,也让故宫的影响力得以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单霁翔表示,过去6年,共有135项展览走出紫禁城,走向世界各地。“在文化交流层面,我们把世界各国的优秀展览吸引到故宫博物院,故宫的展览也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他同时表示,“未来,故宫将会不断扩大展示空间,持续扩大开放力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华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理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诉求,是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叶戈尔·摩斯克芬表示:“当前俄罗斯的文化正在推动俄罗斯经济前进和发展。俄罗斯的文化不仅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他同时希望中俄双方在文学、艺术、教育、人文、历史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文化上相互借鉴,体现了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诉求。作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首席艺术家,吴为山同与会嘉宾分享了如何用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他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心相通”,文化的创造力集中反映了艺术家群体的智慧。“文化经典具有超越性,它直抵人性之本、生命之源,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通过文化经典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灵沟通。”吴为山说。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全球科技企业代表,石博盟在会上分享了谷歌在促进文化信息共享、连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据悉,目前谷歌已经与中国29家博物馆达成合作,通过高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信息得到更加广泛的分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一方面,人类社会、世界各国在历史、传统、文化、国情、制度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之间也具有统一性——都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美好愿景有共同追求。朝戈金说:“当前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到达世界不同地方的方式,不同地区的民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安全建立在我们与他人的安全关系上,我们的未来建立在我们与他人共享未来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我们彼此和平相处的法则。”
“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将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作为关注点,契合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结合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伊萨·哈比布白利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和平友好发展,中国和欧亚之间的联络不断加强。这条丝绸之路联系着亚洲和欧洲,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它的广泛性和覆盖面都是前所未有的。”据他介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阿塞拜疆两国在能源、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人民相互交流的桥梁。
据悉,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作为中国创立的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已先后于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在苏州、杭州、上海、澳门举办了4届年会,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本届年会通过高端对话以及6场并行主题论坛等,围绕国际关系、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建设、互联网、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展开讨论,各国专家学者彼此交流互鉴,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连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