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让群众当主角的文化狂欢

来源:中国文化报

——湖南省湘乡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侧记

 湘乡市首届群众文艺创作展演现场   王骁金龙 摄

不久前,在湖南省湘乡市涟水河畔的蒋琬广场上,歌声阵阵,热闹非凡。经过3个多月的节目选拔和筹备,湘乡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全民K歌大赛决赛、广场舞展演、首届群众文艺创作展演三大主体活动,点燃了这座县级市数十万名百姓的文化热情。

搭建平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本届艺术节自今年6月筹备以来,共有300多支舞蹈队、上千名歌手参加活动的海选、排练。今年的艺术节惠及群众近30万人次,是近年来湘乡市一次重要的文化盛会。”湘乡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向集说。

来自翻江镇的摄影爱好者彭培源在艺术节上积极地为镇上的参演团队拍摄,希望用镜头定格群众在舞台上的最美瞬间。他介绍:“自从镇里建好了文化广场,大家都乐意往那儿跑,我经常到那里拍摄,这次我们镇上入选艺术节展演的两个节目也是在那儿酝酿出炉的。”

自实施“文化立市”发展战略以来,湘乡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文化发展基金,积极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七个一”标准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88个,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梅桥镇文化站站长左诚已在这一岗位上干了23年,见证了当地群众文化的日益繁荣。他说:“过去镇里想开展文化活动都得大家集资、拉赞助。现在政策好了,有了活动场地和经费,老百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如今全市各类文艺团队达700多支近2万人,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十分重要。”湘乡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贺先罗说,在湘乡市委、市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全市相继举办了“百龙百狮闹元宵”“欢乐潇湘·幸福湘乡”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其中湘乡市迎春联欢文艺晚会更是持续举办了18年。

提炼特色,聚焦本土文艺创作

拉起二胡、弹起琵琶,一个个盛装登场的湘乡人嘴里唱着“嗯呀”,脸上洋溢着幸福与骄傲,引得台下观众鼓掌叫好……极具湘乡方言特色的表演唱节目《湘乡嗯呀》拉开了湘乡市首届群众文艺创作展演的序幕,《清清古龙湖》《新农村新风貌》《文化广场笑声多》等18个原创文艺节目相继登台亮相。

作为整个艺术节最具“湘乡特色”的部分,湘乡市首届群众文艺创作展演选取的节目皆是扎根乡土、反映生活、展现农村发展新风貌的优秀作品。“我们要求群众结合各自村、镇、街道的特色构思、创作、编排节目,讲好家乡故事。”湘乡市文化旅游体育局艺术股股长舒海江说,此次参加评选的作品有45件,都是本地群众近年来的原创作品。

东山街道起凤路社区艺术团团长刘伟雄带领团员完成了《湘乡嗯呀》的编排演出。他说:“这个节目以表演唱的形式展现了湘乡方言的魅力。湘乡方言根植于每个湘乡人的血脉中,能唤醒大家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

当然,一台好节目除了要有好题材,还需要经过认真的打磨、排演。据了解,花鼓表演唱节目《文化广场笑声多》的编剧袁绍恒为了展现家乡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多次到文化广场上观摩,并将剧本先后修改了5次。

“在湘乡,语言类、舞蹈类、戏曲类等文艺节目很有市场,我们要发扬当前的优势,补齐短板,全面推动各类文艺题材的创作。”贺先罗说,接下来,湘乡市还将面向群众广泛征集优秀文艺作品,为今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素材。

精心培育,提升群众创作水平

今年6月以来,湘乡市文化馆副馆长曾艳一直奔波于湘乡市的大街小巷。作为一名资深舞蹈老师,整个夏天她都忙着为5个参加艺术节的舞蹈节目进行指导。“参与表演的大多是当地的农民,舞蹈基础薄弱,需要我反复演示,有时候我一周都要待在乡里。”曾艳说,尽管很累,但看着村民们热情高涨,她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十分值得。

“目前,湘乡市基层的优秀创作人才仍较为紧缺,许多群众心中有想法、有表演欲望,但不知道如何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鼓励专业创作人员深入基层‘交朋友’,为他们提供指导帮助。”湘乡市文化馆馆长郭建树说,为进一步培养各类优秀文艺人才,近两年文化馆面向文化站长、业务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开展各类培训班近30期。

近年来,湘乡市还实施了文化人才“1133”工程(即培养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建立100人的本土文化人才库,3年引进30名高端文化人才,完成30个重大文化课题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文化人才队伍。在该工程的带动下,湘乡市的4个街道、22个乡镇相继建立起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市文化志愿者有近千人。

此外,一大批文化达人也在乡间大展身手。梅桥镇有一项市级非遗项目梅桥夜唢呐,在百岁高龄传承人刘岳权的推动下,5万人的小镇上如今有2000多人学习吹唢呐。刘岳权对夜唢呐的曲谱和演奏方法进行了系统搜集和整理,并将其传授给当地群众。在本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上,刘岳权的10名徒弟登上了舞台,一曲《欢天喜地》奏响了湘乡人秋收的喜悦。

(王骁金龙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