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创作规律 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专家支招电视剧有序生产

 近年来,我国电视剧生产在成为“世界第一”(剧集总产量)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比如电视剧集的地位受到热播网剧、综艺节目的冲击,动辄上亿元的高昂制作成本以及演员片酬,不尽如人意的视觉特效和缺乏逻辑、背离社会现实的情节等。针对这些问题,聚焦电视剧生产环节的“电视剧有序生产的保障之道”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业内人士就电视剧生产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专业化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电视剧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团队人员多、工种杂、周期长,从早期的剧本立项、编剧创作、演员选择到筹备期的布景搭建、服装化妆道具的准备,再到现场拍摄、后期剪辑制作等,多个环节层层嵌套。电视剧拍摄的周期、演员的档期则为整个生产团队设立了严格的“时间线”。

导演阎建钢说:“剧组有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拍摄。”他认为,当整个拍摄团队的专业度、敬业度不够时,则无法按期完成拍摄进度,这会直接造成制作成本的增加。

“前期保进度,后期保长度,超期意味着给出品方增加巨大的成本,有时候甚至不只是经济损失。”导演林楠补充。他认为,保证剧组高效运转的关键在于有话语权的人是否具备专业能力,“如果话语权在一个专业人士手上,剧组想慢都慢不下来。所以,最关键的就是选对人。”

除了专业能力不足造成的周期延误,阎建钢还指出了当前电视剧拍摄中的“伪专业化”现象:运用高级设备、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却拍不出效果更好的作品。阎建钢认为,要想在实拍过程中去伪存真,需要提高导演、制片人、摄像等整个团队的专业度。例如,演员候场时间过长属于前期准备和现场安排不力的问题,如果长期积累自然会延长拍摄周期,最终导致拍摄成本增加。

给修改剧本留下充足时间

“电影可能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可能是编剧的艺术。”编剧铁佛说,“我从业30多年了,一直希望能看到一部戏在开机前就有一个让剧组各部门都满意的剧本,但到现在,这个梦想都没有实现。”

的确,就目前国内电视剧生产来看,开机前就已“捋好”剧本的是少数。当然,如果剧本水平不能符合导演要求,开机后有必要对剧本进行修改。铁佛也认为这种调整有必要:“客观地说,再成熟的剧本,到了拍摄现场也会出现不太符合的地方,剧本中设定的演员和拍摄时使用的演员也不一致。为了使场景或人物拍出来更鲜活,就会动剧本。”

另一方面,如果遇上好剧本,则能直接拉快整个拍摄进度。“很多剧本我都要跟编剧打磨三四年。他们说拍得快,其实这部剧正式开拍前已经花费了不少时间。”铁佛说,“我们会在开机前修改剧本,这样到开机时所有部门都清楚你要什么。”

导演要懂管理,

制片人应了解创作

有导演和制片人双重工作经历的刘家成认为,搞艺术创作也要懂管理,剧组统筹其实是艺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过程。在剧组中,导演的主要职责是创作,制片人负责其他事项的管理,但两者之间仍有很多重叠。作为一个剧组的“最高管理者”,如果导演懂得管理、制片人了解创作,就能节省很多沟通成本。反之,则可能浪费大量时间,甚至影响创作质量。

电视剧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以及各项安全问题,对导演和制片人的现场调度、场面把控以及危机处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片场如战场,实际拍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出错都可能延误整个剧组的拍摄进度。”林楠说。演员萨日娜也认为,拍摄现场的突发问题可以算作剧组的一种“常态”而不是“意外”。

尽管潜在的问题不少,但在刘家成看来,很多突发事件可以提前防范。比如演员档期协调问题,刘家成认为可以在签约时预留足够的时间,宁愿空置档期,也不能以无法按期完成拍摄为代价。“发现档期有问题要提前说明,比如演员给70天,我说肯定不行,至少要100个工作日。”谈到布景道具的安全问题,刘家成表示,安全问题关系到整部电视剧作品的命运,“有问题的车、年检时间长的车一概不用,交通安全非常重要。我拍电视剧《芝麻胡同》用的是1500平方米的摄影棚,搭了一个大胡同,整个棚吊满了灯,专业安全员就有4个,天天在棚里,每次关灯后都要检查各个电路。”

(本报实习生 李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