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 大家·回家”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二十周年特别活动侧记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于1999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过20年历程。日前,浦江之畔歌声阵阵、笑语盈盈。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广局)共同主办的“20·40 大家·回家”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二十周年特别活动在上海东岸·民生艺术码头举行。
当晚,田沁鑫、杨丽萍、叶锦添、谭盾、尚长荣、焦晃等众多艺术家分享了他们20年来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路同行的不解之缘,共叙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成就和艺术节走过的不凡历程。
创新与传统携手同行
“20年,多少人带着精彩绝伦的作品而来;40年,多少人带着闪闪发光的梦想而来……”情景音诗《大家回家》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在1999年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青年导演带着她的作品亮相上海,艺术节给予她的支持和信任让她至今感怀——她就是田沁鑫,当晚的特别活动也由她执导。从《生死场》出发,田沁鑫已经成为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上展演作品最多的戏剧导演之一,她与秦海璐合作的《青蛇》创下艺术节委约作品提前一年出票的纪录。秦海璐感慨道:“正是因为艺术节鼓励新人、鼓励创新,才有了《青蛇》的成功。”
的确,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对艺术创新给予很大包容和支持,作曲家谭盾在这里实现了微电影与交响诗的交融;昆曲名家张军在这里迎来他表演生涯的重要突破,一人分饰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舞蹈家杨丽萍在这里尝试编创现代舞……
创新的成功在于对传统根脉的守护。2016年,京剧名家魏海敏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600分钟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如此集中展示传统艺术之美,令魏海敏记忆犹新。在今年的活动现场,魏海敏以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再次展现国粹艺术的魅力,观众喜闻乐见。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是从第一届就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元老”,当年还与舞蹈家黄豆豆、歌唱家廖昌永一起获得第一届艺术节的“艺术之星”称号。尚长荣曾在艺术节舞台上演出京剧《贞观盛世》,今年又出演全新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贞观盛世》。继承弘扬、不断创新,尚长荣一直在身体力行。
艺术接力,薪火相传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汇聚了众多名家,他们中的很多人与艺术节建立了新的联系,有的成为“扶青计划”的艺术委员会委员、导师,把艺术薪火传给青年一代,有的成为驻节艺术家,参与艺术节的日常活动。
杨丽萍与叶锦添继舞蹈剧场《十面埋伏》之后,在本届艺术节上合作《春之祭》,继续出新作、推新人。“我与艺术节有共鸣,希望扶持新生代舞者,让中国舞蹈艺术后继有人。”骨折未愈的杨丽萍拄着拐杖来到活动现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2017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90后”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交响合唱《启航》登上开幕演出的舞台,执棒的正是知名指挥家汤沐海。作为驻节指挥家,汤沐海今年初再次执棒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演出了这部作品。汤沐海表示,要为中国的作曲家、青年人才做一点事情,“上海艺术节汇聚中外艺术精品,共同探讨艺术发展,不仅要推出好节目,还要承担起扶持人才、艺术教育等诸多使命。”
用艺术沟通中国与世界
活动当晚,活跃于美国的华人编舞家沈伟带着他的代表作《声希》片段登上舞台,引来广泛赞誉。早在2000年,沈伟就凭借《声希》《天梯》在美国现代舞领域一举成名。2014年,沈伟带领团队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此后多次来沪,逐渐在国内培养起大批观众。可以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沈伟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观众也领略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舞世界。
谭盾也在活动当晚的访谈中表达了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赞赏:“艺术节就像一条纽带,把中国上海与世界其他城市联系在一起,把创意者、投资者、教育者和艺术家汇聚在一起。”谭盾透露,在2020年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之际,他将携委约新作《九歌·合唱协奏曲》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从屈原的《九歌》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进行一次中西艺术对话。
“心念念、情悠悠,一路走来风雨同舟;天长长、地久久,敞开容纳五洲……”活动在歌唱家雷佳演唱《国泰民安》中落幕,歌声真挚地表达了对新时代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祝福与期待。
(本报记者 罗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