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普查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未编书

“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已进入收官阶段”“普查工作要进一步实现全覆盖、零死角”“跨界普查仍然是普查工作的拦路虎”……在近日举办的2018“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总结座谈会上,以上话题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点。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与会代表呼吁,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普查工作圆满收官。 本次活动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各省区市古籍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和志愿者代表参加座谈。

获广泛认可和支持

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今年已进入第4个年头。今年的活动于7月正式启动,至10月中旬已基本结束,共有山西、辽宁、上海、云南、西藏等10个省区市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参与。

“今年,来自全国37所高校的220名大学生文化志愿者与近百名公共图书馆业务骨干分赴45个基层受援单位,帮助整理、编目古籍约25万册(件),其中含少量民国时期编印古籍,以及藏文古籍200余函,他们同时校对、整合了一批编目数据。”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表示,“4年来,共有15个省区市参与了此项志愿服务活动,近800名志愿者服务受援单位158个,共普查古籍约125万册(件)。”

山东省图书馆已连续两年参与此项活动,该馆副馆长李勇慧表示:“我馆有近20万册未编古籍,几十年来,馆内历任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经过数次清理也未完成。连续两年参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使古籍普查数量成倍增加。两年来,山东的6家参与单位累计普查古籍81072册,其中未编古籍普查任务艰巨的山东省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啃‘硬骨头’的进程已过半。”

应该说,这几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落地成功推动了受援地区普查工作的开展,使多地一度停滞不前的普查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该活动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今年初,“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荣获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评选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石祥获“最美志愿者”称号。该项目也得到京东方科技集团、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关注与公益资助,使志愿服务活动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状态。

做好啃“硬骨头”的准备

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要求,明年要基本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为2007年启动的普查任务画上句点。据悉,目前有24个省区市已基本完成了古籍普查任务,基本完成的标准是该地区已完成普查总量的90%以上。本次座谈会上,多位代表表示,虽然看上去尚需完成的任务并不繁重,但余下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这些未普查的藏书大部分集中在寺庙、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图书馆以外的系统和单位,跨界普查的难度依然很大。”

今年的志愿服务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在今年的45个基层受援单位中,公共图书馆仅有27家,占总数的60%;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等共18家,占40%。与2017年公共图书馆占受援单位总量的85.5%相比,今年的服务数据说明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开始把目标对准了跨界单位。

西藏图书馆副馆长边巴次仁表示,西藏除昌都以外,其他地区如那曲、阿里、林芝的古籍普查任务已基本完成。“还有6家重要的古籍收藏单位,如布达拉宫等我们还没能进入,这些单位的古籍藏量十分丰富,几乎占西藏古籍总藏量的50%,但进入这些寺庙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普查并不容易。”边巴次仁说。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虽然跨界难,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为开展古籍跨界普查作出了良好示范。作为拥有400多万册(件)藏量的古籍收藏大省,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人员不断走访、宣传、游说和协调,真诚地为跨界单位办实事、培养人才,使普查范围逐步拓宽延伸至博物馆、档案馆、高校、研究机构和宗教场所等。截至目前,江苏省古籍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各地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坦言,跨界普查做得好,有时更多的是靠“个人关系”。“仅靠这种‘自由恋爱’是不够的,要想实现普查全覆盖,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要把我们积极给其他机构办好事,变成他们主动找我们来办好事,这样更有利于普查工作的推进。”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说。

文献典籍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做好古籍普查工作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实现研究好、利用好它的目的。10年的寻访与整理,使我国的古籍普查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专家认为,古籍普查进入收官阶段,只有一切从有利于古籍普查出发,发扬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精神,群策群力,才能使这一工作圆满收官。

(本报记者 李 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