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核心,科技是手段”

来源:中国文化报

 

当前,文化与的交融日益广泛深入,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在《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体现文化科技融合的关键词频频出现。由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强化文化科技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提升文化产业技术、创意和内涵,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与故宫博物院以“当文化遇见科技”为主题,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世纪文化对话论坛。国际文化经济学协会主席、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大卫·索罗斯比,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全球运营主管鲁伊塞拉·玛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和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分别从各自工作领域出发,探讨了科技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大卫·索罗斯比从艺术组织形式、商业形式等方面分析了科技对艺术的作用,并以伦敦艺术博物馆为例探讨了现代科技手段对博物馆形态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科技给人们提供一种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去接近文化艺术。”他说。

鲁伊塞拉·玛扎分享了很多谷歌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实践经验。冯明珠则以《数字科技与博物馆的对话》为题,介绍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典藏、数字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博物馆应不断求新求变,在数字科技的带动下,将博物馆蕴含的艺术价值广泛传播。”她说。

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不断创造新型化博物馆形态。在冯乃恩看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一方面是传统的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故宫的文物修复师用精湛的技艺修复文物,并借助科技手段建立起数据库,为文物修复提供多种可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多学科融合,突破传统的文物研究方法。冯乃恩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博物馆与科技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科技是保护文物的有效手段,能够让深层次文化要素得以呈现。”他说。

王旭东说,人们过去参观博物馆,有很多东西看不懂或是缺乏详细介绍。如今,人们通过数字技术就可以坐在家里观看展览。通过数字博物馆,人们不接触文物本体就可以了解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内涵。“当文化遇到科技时,文化是核心,科技是用来支持文化的手段。科技手段的介入,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之间的平衡问题。”他说。

的确,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文化样式业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和智慧,开辟当代文化科技融合新生态,让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放光彩。

(本报记者 连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