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专家共话天津戏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迸发出全新的活力。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天津戏剧也乘着改革开放的巨浪奋勇前行,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创作出众多优质佳作,共同构筑了一道亮丽的天津文化风景。
在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戏剧家协会日前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天津市戏剧创作成果巡礼暨海河戏剧发展论坛”上,业界专家相聚海河岸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具有代表性的戏剧院团走过的历程、做出的成绩,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天津戏剧建言献策。
培育新生力量
不愁后继无人
多年来,天津市戏剧界人才辈出。拥有60余年历史的天津京剧院有8位演员获得了9人次的梅花奖,其中,院长王平收获了“二度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表示,一个剧院有那么多梅花奖演员,在京剧界乃至整个戏剧界是少见的。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用心栽培,如1986年6月至9月,作为新军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就破天荒地开创了“百日集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如何培养?就是要学经典,一对一向大师求艺,如此,‘百日集训’的模式诞生了。”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刘连群回忆道,集训期间邀请了全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选择重点剧目,对具有潜质的青年演员进行集中教授和强化训练。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提出抓青年、促中年这样一个战略性的选择,使得孟广禄能向方荣翔学,刘淑云能向吴素秋学……都是名家真传。”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说。
观看过今年10月举行的第二次“百日集训”汇报演出的刘连群表示,这一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剧团本身乃至全国的文艺院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也在多年的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才梯队,“剧院刚成立的时候,38位演员,平均年龄52岁。演出时打小锣的乐师,还要上台演配角。”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甄光俊说,如今的舞台上五代演员同堂,“剧院已经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培养模式,不愁后继无人,这些优势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抓剧目创作
使经典焕发生机
除建立良好的人才储备系统外,剧目创作也是天津戏剧界所关注的核心。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曹禺暨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主任李锡龙见证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变化发展。据他回忆,40年来,天津人艺上演了100多出话剧,产生了良好效应,其中一些作品已成为舞台上的经典。
“话剧在表现时代风云、弘扬主旋律方面有独特优势。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天津人艺舞台就活跃着《高山下的花环》《好人常在》《北平1949》等作品,不仅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还展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李锡龙说。
上世纪80年代,天津人艺导演丁小平执导《雷雨》获得曹禺的肯定。21世纪初,天津人艺将《原野》搬上舞台,独辟蹊径地运用了简约的空间与道具。李锡龙表示,这些对曹禺经典剧目的处理成为了天津人艺非常丰厚的一笔财富。
天津儿童艺术剧团于1985年在天津市木偶剧团基础上扩建,其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更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冯俐介绍,天津儿艺剧目创作题材全面,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现实主义等题材均有涉及。近年来,天津儿艺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传播津味音乐的《渔童》、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灵感创作的大型儿童歌舞剧《梦娃》、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儿童剧《老虎哈利》等一批佳作。“天津儿艺对于传统艺术有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比如最近推出的木偶剧《三打白骨精》令人耳目一新,木偶形象极富创造力,为老故事赋予了新生命。”冯俐说。
追本溯源
勇攀高峰
40年风雨历程,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除取得的成就外,天津各文艺院团同样面临着继承传统与保持突破之间的“博弈”。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表示,一段时间以来,戏剧创新呈现“去剧种化”的趋势,为了创新而创新,有些戏曲丢掉了固有的程式,丢掉了原来的声腔,导致新编剧目与演出空间的不匹配。
“但是天津评剧院的曾昭娟却尝试将传统艺术的精髓充分运用于现代剧当中,使得整场演出既保有非常古典的意境,又有一种当代艺术的感觉。”罗怀臻说,对这样的表演艺术家应更多关注与研究,让他们不仅成为一个剧种的传承者,更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旗帜和艺术名片。
剧本创作,也是专家们反复交流的关键问题。龚和德表示,当下京剧乃至戏剧发展的瓶颈就是好的文本实在太少。
“剧本立得住、演出站得起来,才会出经典。”李锡龙表示,希望未来天津人艺在原创剧目中,实现剧本、导演和舞台艺术之间的“三位一体”。
“这些年,剧目生产了不少,但演一出丢一出。辛辛苦苦投入了人力、物力,却没有消费者。”甄光俊认为,今后在确定创作剧目时,应该事前预测市场反应,推论其可行性,并加强河北梆子艺术理论研究。
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万镜明对此也有深刻认识,并以“两多三少”总结目前天津戏剧界存在的不足:从业人员多,演出剧目和场次多;精品力作少,留得住、传下去的剧目少,年青一代拔尖人才也少。万镜明表示,这样的现象值得引起戏剧界的警惕与重视。我们的文艺院团应立足传统,同时放眼时代,从而为我国的戏剧事业、文化发展继续作出应有贡献。
(本报实习记者 韩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