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扇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纪念秦腔《三滴血》上演百周年高校巡演感染莘莘学子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因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日前,在天津南开大学学生活动中心音乐厅内,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广大师生依旧不愿离去。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易俗社社长、梅花奖得主惠敏莉带领全体演员返场,与观众齐声高唱了秦腔《三滴血》的经典选段。近期,《三滴血》在各大高校演出后,这样的场景几乎成了“惯例”,106岁的易俗社、100岁的《三滴血》深深感染了众多年轻观众。

日前,由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办,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纪念易俗社经典名剧《三滴血》上演一百周年”首轮演出活动在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等地举办。本次巡演以“进校园”为主,截至目前,该剧已相继走进北京大学、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年轻观众成为受众,古老秦腔艺术同样焕发着青春风采,百年经典深深感染了莘莘学子。

《三滴血》由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编剧,易俗社创作排演,自1918年首演至今已整整演出100年,堪称秦腔“经典中的经典”。该剧讲述了一场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深刻批判了主观、教条的思维方法。自上世纪初创排以来,易俗社携该剧走遍大江南北,深受各地戏迷喜爱。1960年,《三滴血》还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成为我国首部秦腔黑白电影。

“之前听人将秦腔称为‘原始的摇滚’,今天看了《三滴血》发现秦腔的表演粗犷而又细腻,我已经爱上秦腔了。”10月23日晚,北京语言大学学生白芳观看了《三滴血》后如是说。

北京大学大三学生陈子昂看完演出后情不自禁地上台与演员合影。“3年来,我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观看过不少剧目,像《三滴血》这样让讲堂内2000多个座位几乎都坐满的情况并不多。”陈子昂说。

10月16日,《三滴血》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演出。在该校学习龙江剧的学生刘含雨观看该剧后说:“秦腔在服饰、舞美、唱腔等方面,与龙江剧有很大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三滴血》将戏曲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学习。”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表示,易俗社携百年经典剧目《三滴血》走进学校,不仅是交流,更是一场教学展示,“今后,我们将通过‘校企联姻’的方式,发挥各自优势,为新时代戏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滴血》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是因为它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表示,“戏曲进校园”不仅是为了培养戏迷和潜在的戏曲从业者,更是为了通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青年学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三滴血》历经百年,一代代秦腔人薪火相传。此次巡演版《三滴血》是该剧在易俗社的第八代传承作品,导演张保卫表示,为做好《三滴血》上演百周年演出,在近年来几度打磨的基础上,易俗社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对《三滴血》进行了再次精排,不但让戏曲的唱段部分更加凝练,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剧节奏,对舞台舞美也进行了设计提升,凸显了舞台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除了《三滴血》的演出,作为主讲老师,惠敏莉与多名演员及易俗社传承班的年轻学员,把《千年秦腔与百年易俗社》的秦腔文化主题讲座带进多所学校的课堂。讲座从戏曲“活化石”秦腔的起源发展史讲起,生动介绍了秦腔的发展渊源、风格流派、行当构成、表演形式及现状,并在伴奏、演员的配合下,展示了秦腔乐器及“欢音”“苦音”等不同板式的特点。青年学子被秦腔古雅的唱腔、精美的服装所打动,当看到易俗社传承班年轻学员展现甩发、水袖功、手帕功时,纷纷起身叫好,掌声不断。

“百年剧目要在年轻人中展现它的百年魅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其走向下一个百年。”雍涛表示,北京、天津等地教育资源富集,在青年学子中展示秦腔经典、讲述秦腔传承,不仅有利于扩大秦腔的影响力、培育观众,更能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为秦腔的发展吸纳人才、聚合智慧。

近年来,西安秦腔剧院持续开展“唱响青春校园·传承戏曲文化”“秦腔艺术进校园”“邀请留学生进易俗社”等戏曲普及活动,积极为秦腔培育新的观众群体,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正积极打造“梨园之都”。雍涛表示,希望通过《三滴血》系列活动更好地推广宣传秦腔及陕西特色文化,让关注秦腔及传统戏曲的各界人士和广大学子形成合力,在传承振兴、开拓创新中,使秦腔这一西安文化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