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工团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工团在基层演出 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每年10月以后,位于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的最低气温已降到0摄氏度以下,人们的室外活动逐渐减少。即便如此,塔县文工团的工作节奏却没慢下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塔县文工团60多年来活跃在祖国西陲,在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中央对边疆百姓的关怀送到偏远山区。近年来,塔县文工团在助力脱贫攻坚、文化旅游业发展上的作用更加显著。
追梦脚步从未停歇
10月的一天凌晨,记者拨通塔县文工团乐队队长艾孜木的电话时,他刚结束排练还没回家。“我们正在排演新节目,参加喀什地区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晚会。”艾孜木透露,团里接到这项演出任务已经一个多月,因为工作太多,只能挤时间排练,春节期间的文艺演出也已逐渐提上日程。
塔县文化工作者的忙碌远超过记者的想象,这里的文化馆和剧场经常晚上8点后还灯火通明,演员基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塔县文化馆馆长塔布力迪说,作为边境县,塔县地理位置特殊,很多塔吉克族人自觉承担起为国守边的重任。与此同时,塔县也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县,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在发力,很多重要会议精神的落实举措要及时布置下去,越早落实百姓越早受益。
“当初父亲极力说服我回文工团,今天我越来越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就是希望年轻人担起繁荣塔吉克民族文化的担子。”塔县文工团编导阿力普夏说。阿力普夏的爷爷、父亲都曾是文工团的一员,爷爷还是文工团初建时期的主要参与者。受塔吉克族文化熏陶长大的阿力普夏以优异成绩考入新疆艺术学院,毕业后进入新疆歌舞团。“那时塔县文工团有很多演员因各种原因离开了,焦急的父亲希望我回来,通过我的所学让文工团再兴旺起来。”就这样,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2011年,阿力普夏辞去在新疆歌舞团的工作回到塔县,在继承塔吉克族歌舞文化精髓的同时,陆续推出一批新节目。
正是因为年轻人的拼搏,塔县文工团渐渐走出低谷,演出和开展服务日益活跃。这些年,通过中央支持和内地对口帮扶新疆,塔吉克族文化走进北京、山东、广东等地演出或参展,受到广泛关注。
观众的笑声是最好回报
7年前,央视在一部专题片中报道了塔县马尔洋乡皮勒村的孩子艰难求学的故事,孩子们沿着羊肠小道攀爬的景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7年间,皮勒村通了公路、新建了幼儿园,塔县文工团进村演出终于不用再“历经天险”。“原先十几个小时的路现在四五个小时就到了。”艾孜木说,塔县文工团作为一家县级院团,演出不能只停留在县城周边,要把欢笑送到每个乡、每个村落。在艾孜木的回忆中,到基层演出是苦恼又甜蜜的,一两百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花上半天,还要随时注意断崖和山上的落石,加之各村居住分散,很多村子不通马路,车进不去,演员就背上乐器、服装步行进村,一待就是四五天。白天,文工团给村民表演歌舞、小品等节目;晚上,村民和演员一起在欢快的麦西来甫中唱歌、跳舞。
担任塔县文工团团长之前,苏琴有过一年的驻村工作经历。她发现,群众对文化艺术非常喜欢,文工团每次来都高兴得不得了。文工团的创作也离不开这些素材,团里很多小品、情景剧、歌舞节目的素材是基层采风时获得的。今年也是文工团忙碌、收获的一年,截至10月已演出180多场,其中80多场为送文艺下乡演出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
借着下乡的机会,学习音乐专业的艾孜木也留心搜集民间艺人随口哼唱出的塔吉克族民歌,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缠”着老艺人一遍遍唱,还请教这首歌是跟谁学的、还会唱哪些。一直以来,艾孜木都希望把塔吉克族的音乐、舞蹈系统整理记录下来。
为边疆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除了日常排练、演出工作,苏琴还在忙活人才培养计划。“艺术来源于人民,必须结合群众的情感和当地实际提升新作品的思想内涵。今后,我们要在塔吉克族原有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多排演一些观众较少看到但又容易看懂和受益的文艺作品,比如反映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的故事等。”苏琴说。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文工团很关注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并在塔县挖掘一批高水平的民间艺人,同时也加强了对其他民族歌舞的学习。
近年来,塔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石头城遗址和金草滩景区受到游客青睐,而文工团的加入则为塔县文化旅游注入了更多活力。为配合全县旅游业发展,今年塔县文工团在塔县知名景点金草滩开展了连续100天的文艺演出。旅游旺季,游客在水草茂盛的金草滩漫步,还能观看饱含塔吉克族文化韵味的歌舞。
“现在塔县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业、教育、交通、医疗等民生工程上,文化建设也逐渐有了引以为豪的亮点,很多传统手工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我们希望借助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借助全国各地援疆提供的便利条件,把塔吉克族文化推广到内地,让人们随着我们的歌声、舞蹈走上帕米尔高原,领略塔吉克族这只‘高原雄鹰’翱翔蓝天的魅力。”塔布力迪说。
(本报记者 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