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堂·吉诃德》
越剧《王阳明》
正是调动了沪苏两地评弹名家齐心协力,才有了在“大评弹”概念下的原创中篇评弹《蒋月泉》的一炮打响,星光熠熠的阵容中既有张建珍、钱国华等苏州评弹名家,也有秦建国、高博文等上海评弹实力代表。张建珍说:“沪苏两地评弹演员许久没这样聚首,从零开始创排一部作品。”
正是得益于沪苏浙皖的美术馆共同努力,才促成了“风生水起逐浪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登陆中华艺术宫,让更多藏品惠及长三角百姓。展览开幕的当日下午,长三角省级美术馆联盟正式成立,未来长三角地区文化艺术交流,能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艺术服务。
通过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可以看到,光华璀璨的艺术之光不仅照亮了上海这一座城市,也惠及了整个长三角所有热爱文化和艺术的普通人。长三角文艺联动将带来的,不仅是更丰富的文艺资源的贡献、文艺创作的携手、文艺作品的互通,更是创新灵感的集聚以及创新引擎的提升。
“同城效应”提升艺术氛围
因父母年迈需要照顾,在英国读书工作了将近10年的刘源把家搬回了合肥。当他在广告牌上看到英国BBC管弦乐团音乐会的海报,有一份“老友又相逢”的惊喜。“或许是离开太久了,都不知道原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合肥还有分会场,更没想到开幕式居然还是来自英国的管弦乐团。”演出当日,早早到来的刘源站在被“天鹅湖”映着波光粼粼的合肥大剧院前无比感慨:“从前我们总说中国就是硬件建设快,没想到艺术氛围也跟上来了,居然上海的艺术节还能把‘分店’开到周边城市。”
据悉,今年行至第二个年头的合肥分会场,云集了14台国内外精品艺术节目,除英国BBC音乐会管弦乐团音乐会外,还有古巴国家芭蕾舞团的舞剧《堂·吉诃德》、西班牙国宝级舞蹈家玛利亚·佩姬领衔的舞剧《我,卡门》等。
事实上,“同城效应”的体现不仅于合肥,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最先开设的分会场,无锡分会场已有7年的历史,合作也从引进几台国际一流艺术演出,走向更加深入的层次。10月15日开幕当日,整座城市被浓浓的艺术节氛围所包围。英国爱乐乐团在中国的行程十分紧张,可即便如此,依然见缝插针地在无锡安排一场演出,并为无锡观众准备了“订制曲目”《我的祖国》,旋律掀起了整个音乐会的高潮。
协同合作助推发展创新
这已经数不清是“花帅”(吴凤花)第几次闯滩上海了,虽说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台柱,可是吴凤花很明白若没有上海观众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的爱护和追捧,她不可能“红”到如今的程度。
演员最怕止步不前,艺术追求不进则退,正是有着这份对上海的“放心”,对上海观众的“信任”,吴凤花才会义无反顾地带来不同于传统越剧的《王阳明》,她相信上海观众能读懂思想家王阳明,也能认可吴凤花的另一面。
在原创中篇评弹《蒋月泉》创排前,沪苏两地评弹名家已有许久没有携手了。这份“携手”并不单纯指同台演绎传统书目,而是“携手”创作、创新,为评弹的发展“力往一处使,步子往一处迈”。传统戏曲或是曲艺难免有“门户之别”,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艺术门类日新月异的当下,齐心协力却是传统剧种能否迈向新时代的关键。作为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的关门弟子,秦建国说:“我们每个评弹人都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门艺术的责任,这份责任不只关乎本门本调的存亡,而是整个评弹艺术的兴衰。”
在蒋月泉的名义下,沪苏两地评弹名家终得以聚首,并在“大评弹”概念下共同创造了原创中篇评弹《蒋月泉》连演6天上座率不下九成的好成绩。有老听客欣然道:“这样的阵容赶上评弹界‘春晚’,最难得还是新编书目,长远不见。”
可以看到,长三角的驱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也体现在文化一体化的融合创新。艺术节渗透至长三角,带来不只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质剧目,也带来文化惠民、艺术普及的颇多经验。长三角文艺联动,带给几地艺术家的共同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得以打破地域之别、门户之见,让传统戏曲、曲艺得以焕发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