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剧照 祖忠人 摄
日前,由上海歌剧院创作出品的大型原创歌剧《晨钟》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歌剧《晨钟》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主人公,展现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为探寻真理、为共产主义慷慨就义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品格。
该剧取名《晨钟》,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一致赞誉,认为这样一部红色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以这样一个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剧名来展现,非常动人。而这个剧名取自活跃于20世纪初期的《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晨钟”之使命》一文,副标题为“青春中华之创造”。文章申明办《晨钟报》的使命,在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并激励青年急起直追,勇往奋进”。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中共一大会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虽然李大钊没有参加一大的会议,但中国近代以来的抗争史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对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贡献密不可分,而李大钊以生命坚守、捍卫真理与信仰的精神,值得我们共产党员继承弘扬。”被问及创排该剧的初衷时,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范建萍说:“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刻,上海歌剧院推出歌剧《晨钟》不仅是为了致敬像李大钊一样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牺牲的先驱,也是为了艺术化地传承上海的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唱响心中嘹亮的歌声——共产主义。”
作为出品方,上海歌剧院除了在题材选择上用心良苦,还力邀国内舞台剧方面声誉斐然、佳作迭出的艺术家组建了主创团队。本剧汇集了作曲许舒亚、编剧姚远、指挥张国勇、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黄楷夫、灯光设计张顺昌、服装设计莫小敏、造型设计闵晓梅等艺术家。许舒亚担任该剧作曲,更是填补了多年来上海音乐界在重大题材原创歌剧音乐创作上的空白。
对于《晨钟》整体音乐风格的把控,许舒亚做了仔细研究。一方面,考虑到上海在共产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中的重要性,许舒亚在“救国理想”“相约建党”等段落,选择了海派气质鲜明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考虑剧中主要人物的地域特色和性格特点,巧妙吸收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例如,传统女性赵纫兰的《四合院》中浓郁的京韵、军阀张作霖音乐主题中颇有东北色彩的二人转音调,再如章士钊、白坚武唱腔中饱含的文人气质,柳湘鸿唱段中展现出的固执迂腐,都经过了民族音乐的精心设计。值得称道的是,许舒亚笔下的民族元素在整个歌剧式音乐结构和创作手法中并未显得格格不入,而是在保证了人物个性、时代气质的同时,兼顾了整体音乐气质的统一。许舒亚表示:“一部歌剧要成为经典,必须反复接受观众的检验,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修改打磨,能让《晨钟》成为一部可被传唱的中国歌剧。”
担任本剧主要角色的于浩磊、徐晓英、郑遥等上海歌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在导演胡宗琪的精心指导下,爆发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李大钊为寻求救国之路终止留学返回上海,与同窗好友白坚武相会,开启了追寻理想的辉煌人生,却也历经与好友渐行渐远、“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痛苦对立。这些段落不仅需要扎实的唱功,更需要深刻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坚定追求。
与此同时,李大钊与陈独秀的激情澎湃、昂扬斗志,与妻子赵纫兰的相濡以沫,展现出其作为革命志士的热血和作为普通人的温情。北大首招女生的代表琴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救命恩人宇剑相知相恋,又在反抗剥削的斗争中失去了丈夫。新生儿的啼哭既是对旧世界的抗争,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呼唤。饰演琴君的徐晓英,不仅要唱出铿锵有力的戏剧高音,亦需要柔中带刚的抒情低唱,最后的“丹柯之歌”更是全剧追求真理、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主旨精神的点睛之笔,人物情绪达到顶点。
主张社会改革要循序渐进的章士钊、被腐朽文化所“绑架”的柳湘鸿、杀伐决绝的军阀张作霖……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演绎得可圈可点。在导演看来,“不怕演员年轻,就怕演员不用心”,经过一个多月的细心指导和排练,上海歌剧院年青一代声乐演员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在排练中他们也从人物身上汲取了许多精神动力。“当代青年向百年前的青年致敬,这是责任也是荣幸。”演员们不无感慨。
演出当晚,极具震撼力的舞台呈现与气势磅礴的音乐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舞台别出心裁,简洁明了,没有一丝多余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庄重的作品应该有的样子。”演出结束,一位观众意犹未尽,“歌剧里所包含的情怀很打动我,那是一种对理想、对信仰的情怀,是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属于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的革命情怀。”
(游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