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艺术创作的巴蜀名片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今年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项目,四川省共有17个剧目入选“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四川省文化部门重视舞台艺术创作结硕果。近年来,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增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指导精神,四川文艺工作者积极探索创作了一批舞台艺术精品佳作,“四川造”舞台剧目不断提升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佳作频出感人至深

“黢黑夜,露湿衫,水拍金沙风更寒。舞动桨,渡险滩,北上红军远征难……”11月1日晚,川剧《金沙江畔》在四川省锦城艺术宫上演。作为第四届川剧节开幕大戏,该剧改编自长征亲历者陈靖将军于1959年创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与金沙江畔藏区人民结下的深厚鱼水情。谈及创排初衷,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淳说,希望可以通过川剧传递给年轻观众一个信号,“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自革命先辈无私的付出和牺牲,长征精神值得被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近年来,四川在保持文艺创作繁荣势头的同时,在弘扬革命精神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一批富有感染力的舞台作品脱颖而出。其中,今年9月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四川省交响乐团和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排的音乐剧《我是川军》再现了350万川人出川抗日的历史。剧中音乐兼具川味元素与现代风格,并融入大量四川方言,性格鲜明的川人形象被搬上舞台。

“仿佛回到了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没想到当年川军抗日竟如此壮烈。”被该剧感动落泪的西安观众马蓉说。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还特别授予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丝路文化贡献奖”。据介绍,该剧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常年在四川建川博物馆驻场演出。

现实题材成扶持重点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剧目工作室联合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出品的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以“贫穷不是大凉山的烙印,大山里的孩子也有梦想”为主题,抒写了凉山人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追求梦想的历程。自今年4月首演后,该剧又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大学校巡演20场,吸引观众近3万人次。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剧目工作室主任丁鸣认为,该剧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乡村出现的留守儿童现象为题材,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考察取材基础上进行创作,填补了彝族现实题材儿童剧的空白,是四川文艺工作者关注精准扶贫、关注贫困山区儿童成长的具体行动。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四川将重点放在了建设和完善艺术创作源头体系上,其中现实题材是关键。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于今年5月创排了四川首部防灾减灾科普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该剧讲述了在一场大地震中,辛朵、苏小麦、欧阳雨3位小朋友科学逃生的故事,不仅题材紧扣现实,还通过脍炙人口的嘻哈说唱,巧妙地将防灾减灾知识融入精彩的故事情节。

为进一步加大现实题材舞台作品扶持力度,四川还组织实施了“三个一批”(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的剧本创作扶持计划和剧本孵化计划。其中,“一带一路”、民族团结、扶贫攻坚等现实题材艺术创作均被列为重点扶持项目。

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对老舍精神的传承和对舞台呈现的大胆创新,四川话版《茶馆》受到业界和观众热议。与北京人艺版《茶馆》有所不同,四川人艺版《茶馆》以倒叙方式切入,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用四川话进行表达,让观众眼前一亮。

秉承“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理念,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舞剧《家》从2015年11月首演至今,已在全国巡演70场。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以舞蹈形式创新表现了美丽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残的主题。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认为,舞剧《家》是20世纪西方现代舞出现以后,我国编导吸收其中的表现主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后创作的佳作。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未来3年,四川还将集中力量打造30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四川文化形象的精品力作。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四川将积极发挥艺术创作“上游”引领作用,激活艺术创作各个环节,调动广大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接下来,四川将继续做好题材规划,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宣传推广等措施,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艺术创作生产项目。

(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