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创新 共享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参与主论坛的部分领导、专家合影。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任马文致欢迎辞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教授点评。

 

日前,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融合 创新 共享——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11月29日,主论坛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开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专家学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以及来自北京16个区文化委员会和20个文化馆的业界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各大媒体等关注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200余人欢聚一堂,共话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战略,同绘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新蓝图,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本次论坛特邀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长赵保颖,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毕绪龙,人民日报社《人民周刊》总编辑冯旭东,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临时负责人、文化学者杨晓华,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李治邦,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艺术北京”创始人、执行总监董梦阳,《音乐周报》总编徐雪梅作为发言嘉宾。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作为点评嘉宾,光明网副总经理宋乐永作为媒体观察员。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任马文致欢迎辞,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化融合理念,创新路径方法,加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是不断提升区域公共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处长马丙忠、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葛会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处长于俊通分别介绍了各地公共文化品牌建设和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的情况。

上午的主论坛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党总支书记王维波主持,8位嘉宾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赵保颖作了《行业协会精准发力 助推京津冀文化馆站效能提升》的主题发言。她提出:文化馆协会对京津冀文化馆服务效能的提升提供四个方面的助力。第一,开展专题调研。第二,加快推动标准化建设。第三,搭建行业交流互鉴平台。第四,构建文化馆站的职业理念。

毕绪龙作了《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理念》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把握七大关系,这七大关系涉及文化和旅游的内涵、资源、产业、公共服务、产品以及对内对外两个市场。在这七大关系里面,他着重阐述了和这个论坛相关的文化的公共服务与旅游的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

冯旭东作了《媒体融合对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启示》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全方面的整体协同发展,离开了文化的协同发展就失去了血脉和灵魂”。

魏鹏举作了《公共文化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文化应该是公共的,旅游也应该是公共的,如果把两个公共性整合在一起,它才能真正有效结合,PPP模式会是一个特别好的创新举措”。

杨晓华作了《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艺术视角》的主题发言。他建议在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的考量中要注重引入艺术审美的需求。

徐伟作了《公共文化实践路径新探索》的主题发言。他强调创意是文化馆的魂,去掉文化倦怠,在产业和事业之间的矛盾中找到改革方向。

李治邦作了《关于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交流的建议》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涉及众多方面:一是机制,二是人才交流,三是区域一体化,四是理论,五是期刊平台。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胜勇作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制度建设研究》的主题发言。他提出,在建立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时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到底要保障什么?二是保障法规范的主体是谁?”

李国新作为点评嘉宾发言,他认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应该在五个方面发力:第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细则、配套规章的制定上,为全国做出引领示范。第二,在区域协同发展,优质资源、优质服务共享方面,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突破政策瓶颈方面,为全国做出引领示范。第三,在文化馆的转型升级方面,为全国做出引领示范。第四,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的实现方式方面,为全国做出引领示范。第五,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方面,为全国做出引领示范。

宋乐永作为媒体观察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迫切需要把公共文化服务转到互联网化,摆脱地域的限制;服务共享不仅是当地政府之间的共享,还是和各种社会公共设施的共享。”

11月29日下午,分论坛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副主任张巍主持,多位专家就“新时代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创新思路”展开了多元对话。对话主要围绕四个问题:第一,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第二,专业的艺术机构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更好发挥作用。第三,政府应该如何引导和鼓励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与专业的艺术机构开展有效合作,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第四,京津冀公共文化协同发展有哪些大有作为的空间?应该如何落实和实施?

李国新教授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资源共建共享,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中国文化馆发展到今天必须要转型升级。文化馆的职业理念是什么?文化馆的职业使命是什么?文化馆的职业伦理是什么?这个得建立起来。因为这是文化馆在社会系统当中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一定得清楚。

李治邦指出,专业院团下基层演出、辅导,是对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支持,反过来公共文化领域雄厚的素材、睿智的创作人才、优秀的群艺演员可以反哺,这是相辅相成的。

徐雪梅提出了联席会议的构想。她认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需要组织三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的人成立联席会议,同时她强调在掌握大数据的基础上提供有的放矢的文化服务。

董梦阳说:“对于整个社会和民族来说,文化、美育是第一重要需要发展解决的,文化馆则是最基层的一个美育窗口。”

杨凤一认为,公共文化和专业院团的关系是一种亲近的关系,她建议专业院团和群艺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马维彬认为,京津冀数字文化馆联盟应该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师资资源共享和艺术作品共享。

王维波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文化馆是做全民艺术普及的。在发挥文化馆自身优势的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补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力量不足的问题”。

本届论坛为了汇集各方智慧,除了现场的嘉宾发言和多元对话外,还举办了征文活动,并从京津冀各级文化馆的从业人员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60余篇投稿中,通过专家匿名评审的方式,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20篇,并在论坛当天举办了颁奖仪式。这50篇获奖论文将和本届论坛的部分嘉宾发言汇集出版。

11月30日,论坛主办方组织京津冀三地获奖代表参观考察了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并就文化馆服务创新和文化馆总分馆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李国新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本届论坛专家思想之厚重,眼光之敏锐,观点之犀利,见解之可鉴,是我最近几年参加的论坛当中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一次,质量非常高。”

(马朝霞 徐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