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需要实践工作者,也需要理论评论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以前看舞美设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集中系统的学习之后,我发现舞台空间的任何调度,背后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而不是以前听说的‘凭感觉、靠悟性’。”来自河南郑州文化馆的学员程龙在“舞台美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结束后感慨地说。

跟程龙感受相似的还有来自江苏、陕西、山西、辽宁、甘肃等15个省份的25名学员,他们均是当前舞台美术创作或戏剧理论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或是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实践并有一定理论研究基础,或是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并关注舞台美术发展,平均年龄38岁。

日前,这26名学员齐聚河南郑州,参加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美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培训,听名家讲课、与名家座谈,观摩学习、学术研讨,开阔学术视野,加强理论素养,提高了艺术科研以及评论写作能力,学员均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本次培训班师资一流、学员基础扎实、课程安排理论联系实际。”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说。

就师资来看,既有高校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有舞台美术创作一线的名家大师,还有理论评论界的知名学者,为培训提供了有力的质量保障。就学员情况看,自培训班招生简章发布以后,项目组共收到来自全国的报名材料80余份,经专家集体审核评议,最终录取26名学员参训。在课程安排上,教学内容涵盖舞台美术发展史、舞台美术发展现状、舞台美术重要理论解析、舞台美术中的艺术与技术、经典舞台美术作品分析等舞台美术专业课程,以及东西方戏剧美学、舞台艺术评论写作等理论评论课程。此外,主办方还组织了名家座谈、观摩学习、学术研讨等活动,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在培训期间共组织学员观摩了8个剧目,并实地考察了4个舞美工厂。10月11日培训班开班当晚,学员们就在郑州艺术宫观摩学习了陕西省戏剧研究院带来的秦腔《西京故事》。看完之后,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学员代表景俊美用“感恩”一词概括心情。“我听说《西京故事》的编剧围绕舞台,关注为舞台艺术付出不同劳动的工作者,后来又创作了《装台》《主角》两部新作品。”景俊美认为,正是因为有搭台的,有唱戏的,还有做宣传的、做后勤保障的以及做评论研究的……舞台艺术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进而拥有了如今多姿多彩的样貌。

舞台美术是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舞台呈现效果。随着戏剧事业的发展和变革,舞台美术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技术手段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创作新情况、新问题,舞台美术急需理论的支撑与规范,需要评论的介入与引导,但与当前舞台美术创作百花齐放的态势相比,舞台美术理论评论却有些滞后脱节、缺位失声,难以跟上艺术实践发展的形势。

“抓理论评论工作首先要抓人才,举办舞台美术理论评论人才培训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李霞表示,该培训班是全国首个针对舞台美术理论评论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不仅满足了加强舞台美术理论与实践工作的现实需求,加深了全国舞台美术理论评论者、工作者之间的联系,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全国舞台美术理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将为舞台美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加新动力。

据了解,文化艺术建设是河南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自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河南紧跟文化艺术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截至目前,共有118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获得资助金额1.03亿元,在全国排名居于前列。此外,河南也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积极面向全国举办了音乐考古人才培养、西部地区书法艺术人才培养、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等人才培训项目,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