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花齐放的空前盛会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戏曲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世界戏剧而言,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就戏曲内部来说,又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是一个“大家族”,每个成员都同其生长、流传地域的语言、音乐、民情风俗有着天然联系。当年毛泽东主席制定戏曲工作八字方针,把“百花齐放”写在“推陈出新”的前面,可以理解为特别强调保护民族民间戏曲的多样性存在,鼓励它们通过推陈出新达到共同繁荣。

文化和旅游部这次在昆山举办的百戏盛典,使我想起了1952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有23个剧种参加,历时40天。我没能赶上观摩,但看到了会演之后一些文化名人写的文章,表达了文艺界对民族戏曲的新认识,有了很深的感情。我们的老领导张庚老师,先是去苏联考察戏剧,回来后看了戏曲会演,发下一个宏愿,要为中国戏曲尽力,这样,他才被调到中国戏曲研究院主持工作,开创了戏曲研究的新局面。

百戏盛典是对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取得重大成果之后的又一个大动作。要连办3届,即每年40天左右、连续3年,让348个剧种都在昆山亮相。这是戏曲有史以来的空前盛举。没有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民族戏曲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就不可能有全国戏曲现状的普查,也不可能有昆山的百戏盛典。这个活动的成功举办,是戏曲走进新时代的里程碑。

对这个活动我也有过一些担心:譬如,40多天有76场演出,假设每场观众平均800人,就得有6万多名观众。对昆山市及其周边地区人民来说,是很大的福分,但也太集中了,好像下了一场戏曲审美的大雨,会不会产生“审美饱和”而使某些演出,特别是地方小戏和少数民族戏曲受到冷落?各剧种总是选派最好的演员、最好的剧目来参加展演,但演完之后就走了,怎么进行互相观摩学习呢?听了艺术司和昆山市有关领导同志的发言,他们已经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十分周到,昆山人民是很有眼光的,很看重鲜见的民间戏曲,踊跃参与,这都令我非常感动!我要向昆山市的党政领导和昆山人民,为这次重大文化活动所作的奉献,表示深深的敬意!

这次盛会也应当是戏曲理论与戏曲实践相结合的极好机会。各地戏曲剧种的传承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平衡的。我非常希望理论界的同志能结合观摩,提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在每届展演结束之时,组织理论讲座,与各地各剧种的观摩代表进行交流,分享大家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现在是第一届,有点仓促,以后准备充分,会一届比一届精彩。我觉得关键词是:传统、生活、人民。传统是根,生活是源,人民是本。轻视、脱离了传统的艺术积累,剧种的生命力就会枯竭;艺术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生命运;做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人民的心灵建设,为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解放”发挥正能量。我深信,百戏盛典所保存下来的艺术形象资料和理论思考成果,会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进入戏曲博物馆,载入史册。50年或100年以后,会像我们忘不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那样,忘不了昆山的百戏盛典。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龚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