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称赞作家柳青。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又一次提出:“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日前,话剧《柳青》专家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仲呈祥、欧阳逸冰、李法曾、刘平、宋宝珍等专家聚集一堂,对西安话剧院新创剧目《柳青》的思想内涵、创作方法、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话剧《柳青》由唐栋编剧,傅勇凡导演,以柳青为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而放弃城市生活,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生活14年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
写出真实的柳青与其思想光芒
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柳青》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是西安话剧院取得的突出成绩,是话剧创作的重大收获。
“话剧《柳青》这部戏的出现是当今中国话剧界现象级的可喜收获,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值得在中国话剧史上写下非常辉煌的一页。是陕西省的话剧艺术家们在2018年的独特贡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平认为:“《柳青》在2018年出现,是话剧创作的重大收获,我感到非常惊喜。简单概括,这是一部有生活、有思想、有温度、接地气、有高度的优秀文化作品。”
那该剧成功在哪些方面?与会专家首先肯定了该剧的思想内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该剧聚焦于柳青的精神灵魂、思维方式、同人民的关系,写出了厚重的历史感,写出了知识分子实事求是的精神,写出了知识分子高远的精神境界。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该剧是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表现了柳青对于文学创作方法和规律的深入思考,对于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理性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于农民命运乃至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该剧不回避现实问题,它的总体艺术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和梦想。”
“剧中的柳青是创作者们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提炼后付诸笔下的柳青。”原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明认为。《剧本》杂志社副主编武丹丹表示,该剧写出了柳青身上不朽的人文精神,“我在这部作品当中,听到了剧作家和柳青之间的心灵共振。”
“这部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放射出了闪耀的光芒,传达了现代性的思想:当代知识分子向何处去?柳青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对文学艺术的忠诚,这部作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应责无旁贷,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欧阳逸冰表示。
创作方式方法上的多方面成功
《创业史》是柳青的代表作,如何反映这方面内容,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该剧必须直面的问题。编剧不仅写了柳青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更凭借巧思将《创业史》故事情节融入柳青的现实生活,让话剧和小说两个文本取得精神上的内在联系,从而阐发出柳青的心声——“作家,只有在丰沃的生活泥土里才能刨到文学创作的金刚钻”。研讨会上,专家充分肯定了创作者将柳青个人经历与《创业史》融合的创作方法。
仲呈祥认为,该剧内容和形式统一得非常好。“话剧《柳青》与柳青的《创业史》浑然一体,艺术地、形象地表明了柳青的《创业史》是从哪里来的。”
刘平表示:“把柳青创作《创业史》的过程和他的生活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既看到了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创业史》的人物在今天的复活,给我们带来了现实思考。”
与会者对该剧的台词、人物形象的塑造、创作技巧等方面均做了充分肯定。
“剧中‘圪蹴’、背带裤等多处细节启发了我,还有快板王这一人物的设置很成功。从剧本到导演处理,剧中‘圪蹴’一直延续到最后,真的太好了,一下子就让人理解了应该如何跟人民交谈,也看见了这部剧目的深度和厚度。”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法曾说。
“剧本发挥了话剧的优势。台词好,有风骨、有力度、有意味、有内涵,且富于语言节奏,生动形象,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剧中的各个形象,个性鲜明,基本上是个个成功。”宋宝珍如此形容。
武丹丹表示,该剧台词大雅大俗,很见功力,很多是来自田间地头的,“金句”很多。
《柳青》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以柳青这一典型人物作为创作对象,填补了柳青这一舞台艺术形象的空白,而且本剧创作上的成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可低估的社会效益。与会者由此做了高度肯定。
“为什么习总书记要提出学柳青,学路遥,学王愿坚,就是要解决文艺界出现的某些不好倾向。用文艺作品为柳青传神写貌,写出他的人格,写出他的精神,写出他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是极具意义的,也是别的作品无法取代的。”仲呈祥表示。
李法曾表示,他看了柳青很多小说,但是通过《柳青》这部话剧进一步理解柳青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张明认为:“一个作品让人思考,那就是成功作品,它的未来不可估量。看这部作品,对我来说,一是审美享受,二是心灵得到净化。现在一些人表面上说体验生活,其实是浮光掠影。通过这部作品,通过柳青这个人物,让我们得到反省。”
欧阳逸冰认为,陕西省在2018年出现了话剧创作丰收,《柳青》等作品显示出陕西丰厚的文化根底,显示着陕西对当地文化名人的充分敬仰。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是对祖国文化热爱的一个具体表现。
本报记者 刘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