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元旦刚过,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文艺小分队的19名演员先后走进牡丹江市景福小学、宁安市宁安镇教育村、绥芬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等地,开展新年走基层活动。1月7日,文艺小分队来到牡丹江市养心阁敬老院,表演了男声独唱《关东酒歌》、器乐独奏《黑土地》、评剧《花为媒》选段等15个不同类型的节目,给这里的们老人带去了欢乐,老人们纷纷表示这个新年过得很开心。
黑龙江省文化系统自2016年以来有计划地组建文艺小分队、图书小分队、展览小分队、演讲小分队等16个不同种类的1799支文化小分队。这些小分队常年活跃在基层,将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接地气的培训辅导、精彩的展览、精美的图书等送到乡镇村屯、大街小巷。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于峰说,文化小分队深入基层和一线,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文化惠民推动基层文明程度的提升。
这些文化小分队的创建,可以说是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共同发力的结果。其中,省直单位带了好头。黑龙江省群艺馆根据不同艺术门类成立了声乐、器乐、书法等9支文化辅导小分队,每年赴基层辅导超百场次,辅导群众上万人次;黑龙江省京剧院、省龙江剧艺术中心、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省曲艺团等省直院团每家至少组建4支文化小分队下基层演出。各地市也积极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文化小分队。牡丹江市群艺馆3年前组建了3支辅导小分队和两支演出小分队,3年来赴基层举办舞蹈、声乐、器乐等各类培训班500多个、送演出300多场,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长期深入田间地头“送文化”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小分队也逐渐形成三大特色:一是名在人可变,队员可根据需要更换;二是节目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能演出、能宣传、能辅导、能服务;三是灵活性强。这也非常符合黑龙江地广人稀的特点,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表示,黑龙江的很多村屯地处偏远的山区半山区,非常需要文化的滋润,但受交通、经费等限制,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难度较大,而文化小分队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鸡西市虎林市成立了3支文艺小分队、1支图书小分队、1支讲解员小分队,这5支队伍每年都会走进贫困村、偏远山村、农场和林场,送演出超百场、送图书两万多册、送讲座50多场,文化小分队因灵活机动接地气,而大受当地群众欢迎。
这些文化小分队没有固定人数,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内容形式确定人员,少的两三人、多的十几人。经常带队到基层演出的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副主任关波说,该中心经常组建三五人的文艺小分队到老军人或孤寡老人的家里为他们举办专场演出。
与此同时,各单位还会根据不同情况组建临时性的文化小分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出台后,黑龙江省图书馆组建了宣讲小分队,到全省各地进行普法宣传。每年的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省直文艺院团都会组建临时性的文化小分队到基层慰问演出。富锦市每年要组建20多支包括演出、送书、培训等在内的临时文化小分队服务基层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志愿者成为黑龙江文化小分队的一大亮点,省直单位和市县乡的文化小分队都有文化志愿者,特别是县乡文化小分队里文化志愿者占多数。哈尔滨市木兰县吉兴乡文化站文艺小分队的15名队员都是文化志愿者,他们结合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秸秆禁烧等工作编创文艺作品,每年演出都在60场以上。
文化小分队落地就能演、能讲、能展,扛起设备就能走,减少了开支,方便了群众。绥化市青冈县祯祥镇的一位村民说:“过去多少年看不到的演出,现在一年就来十几次,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省里、市里、县里的节目,真好。”
此外,黑龙江省文化小分队下基层不仅“送文化”,更“种文化”,送演出、辅导、图书、展览的同时,还在当地培养文化骨干,让文化生根。佳木斯市博物馆文化小分队每年都开展走进社区、乡村、校园等“六走进”展览活动,无论在哪里办展,小分队都会举办讲解员培训班,通过“展览+培训”的方式培养讲解员;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的文艺小分队邀请当地的文艺骨干同台演出,这种以演代练的方式,让很多优秀的民间表演人才脱颖而出;伊春市铁力市图书馆图书小分队送图书下基层时,走村串乡为老百姓普及阅读知识,让更多群众了解读书的方法。
于峰说,黑龙江的文化小分队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将向着品牌化推进,让文化小分队惠及更多的城乡百姓。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