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翼,公共文化触手可及

来源:中国文化报

 

借助“淄川文化云”平台,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村民在家门口接受文艺培训。

“感谢文化馆为大家提供展示的平台。虽到不了现场,但在网上看到了演员们的表演,很棒!”近日,网友“泉城大妈”在济南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夸赞馆内几日前举办的一场公益演出。广大群众能通过网络在线观看演出,得益于济南市文化馆近年来推行的直播计划,即受众基础广泛的文艺表演,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公共文化云平台同步直播,破除文化场馆承载力的局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近3年来,齐鲁大地全力推动信息技术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科技成为促进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翅膀,有效拉近了群众与文艺演出、公益培训、文化场馆的距离。

在东营市,“文化东营云”平台于2016年初步建成至今,已发展到3.0版本。东营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延星介绍,平台运行之初,仅具备活动预约、课程报名等基本功能;2017年,平台增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聚合文化部门所属全部数字资源;如今,3.0版本的“文化东营云”不仅内容设计更趋细化,还引入了大数据分析模块。

更加完善的平台功能,让“文化东营云”成为观察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镜子”。

比如,截至2018年12月初,“文化东营云”全年共开设在线报名培训课程124场,累计参与群众4127人次,平均每场培训有30余人参加,用数字证明了公益辅导培训的必要性。同时,“文化东营云”对每节课的具体报名人数、参与人数均有记录,有助于文化部门后期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服务供给。

陈延星说,乐于参与文艺培训的群众,是“文化东营云”的主要受众群之一。基于此,平台将培训报名程序进行优化升级,由群众网上投票来决定课程设置、上课时间和老师。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评出最受欢迎的课程,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除了提升服务供需对接的精准度,科技给山东公共文化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传播更有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关于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冯庆东认为,互联网对传媒领域的深刻影响,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尽快拓宽资源传输渠道。

2017年6月正式上线的“淄川文化云”,现在已基本实现对淄博市淄川区所有文化活动的全覆盖。当地群众可通过网站、微信、App等多种途径进入“淄川文化云”,全区的文艺演出预告、公益培训报名、文化场馆利用率等信息每天更新,一目了然。

淄川区西河镇居民黄欣蔚说,她身边的很多亲戚朋友,包括一些年轻人,手机里都装有“淄川文化云”。“它更像一张‘文化地图’。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老人去邻村看戏,‘淄川文化云’均能提供导航,很方便。”黄欣蔚说。

在冯庆东看来,科技介入公共文化领域带来最核心的转变是,群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策划人”。冯庆东说:“有人说‘文化资源上网是换汤不换药’,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让公共文化服务从单项输送变为双向互动,真正实现了民众对服务的全链条参与,是理念的巨大进步。”

与此同时,大家也需意识到,科技对服务效能的提升,仍面临一些障碍。比如目前山东多地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但出现了平台重复搭建、资源不能充分聚拢、服务不能共享、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冯庆东称:“今年初,山东出台了《关于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共建,鼓励基层地区将数字文化网络与本地设施服务、流动服务以及临近县区的服务体系结合。”

潍坊市近年来也启动了本地的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试点。潍坊市文广新局局长孙俐君指出,供需不对接、服务不均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顽症,在个别地区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后潍坊市将着力破解服务的时空局限,计划借助业内领先的信息技术,让公共文化服务对群众而言实现触手可及。”孙俐君说。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