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浙江省宁波市文化馆组织的“一人一艺”杯舞王大赛区域PK赛在宁波市如期举行,代表鄞州区“出战”的邵钶雨临上场前突然哭了起来——背负整个团队的荣誉,压力让她有点吃不消。她的指导老师连忙上前抱住她,给她打气。“这孩子的实力很强,就是心思比较细腻,抗压能力弱。所以,我想通过比赛推她一把。”艺梦为马艺术中心负责人褚鲁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果然,经过一次次比赛的磨炼,邵钶雨在总决赛中表现优异,摘得“十佳”桂冠。当宣布比赛结果时,邵钶雨所在的艺梦为马艺术中心也同时被宣读出来,褚鲁惠听到身旁很多家长开始议论:“这个机构很不错呢,总得奖。”“我想把孩子转到那里去。”……
褚鲁惠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回想起两年前,艺梦为马艺术中心的知名度在宁波市少儿舞蹈培训机构中远不如现在。褚鲁惠说,除了因为注重品质建设外,还因为她们搭上了宁波市“一人一艺”社会联盟的顺风车。
2016年,宁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通过整合资源方便群众就近学习艺术知识、鉴赏艺术成果、掌握艺术技能。在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启动之初,宁波设定了一个总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市艺术普及人口综合参与率达到80%以上。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民艺术普及的积极性,“一人一艺”将资质好、水准高的文化艺术机构纳入“麾下”,组成“一人一艺”社会联盟,作为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篮子”,并根据服务实效发放补贴,或作为下一轮政府采购的依据,由此实现以较少财政投入撬动海量闲置文化艺术资源的效果。短短数月间,30多家社会艺术联盟成员单位先后开出寒假课堂、非遗讲堂等公益课程百余期,参与群众达数万人次,如今,联盟成员已经发展至100家。
其实,这是一个双选的过程。一方面,宁波市文化馆希望联合具有专业艺术性的社会团体,将其纳入“一人一艺”,他们把资质好、水准高作为社会联盟招募的前提。此外,还考虑培训场地、课程数量、面向人群等因素。另一方面,社会艺术机构也考虑能否借“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之东风,提升自身品质与知晓度。
第一批招募为社会联盟单位的机构有32家,艺梦为马艺术中心是其中之一。当得知被纳入社会联盟后,褚鲁惠与其他30多家联盟机构代表一起参加了宁波市文化馆举办的“一人一艺”社会联盟联席会。“起初,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联席会之后才明白自己要做些什么。”褚鲁惠说。
宁波市文化馆馆长林红给他们这样阐释“一人一艺”,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尊重每个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乐,才是大家努力的目标。“社会联盟机构就应该做到与他们一起,实现这一目标。尽管我们力量微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 褚鲁惠内心充满了期望。
艺梦为马艺术中心是一家少儿舞蹈培训机构,面向的是青少年。加入“一人一艺”社会联盟后,他们在常规课程之余,开设了公益课程,即启蒙班。启蒙班一周开设两次,一期课程共计16次。“启蒙班好比一个窗口,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免费课程了解舞蹈。但是,免费却不‘白费’。学员如果感兴趣,还可以继续报其他高级别的收费课程,从入门到提升之间可以自然衔接。” 褚鲁惠说。此外,他们还免费租借白天的场地,供老年人使用。
5岁的小瑶便是启蒙班的第一期学员,起初她兴趣不大,没想过学舞蹈,后来听说机构有免费课程,她妈妈就去给她报了名,没想到只是抱着试试的想法,却收获了惊喜。通过16次课程,小瑶逐渐喜欢上了中国舞,启蒙班一结课,她就央求妈妈报了进阶课程。
“都说做公益与营利相悖,其实不然。对于兼顾品牌形象与社会信誉的艺术培训机构来说,做公益也是在进行品牌的塑造。” 褚鲁惠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打造的品牌或口碑就是要让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得到艺术的熏陶,放飞自我、施展天性。我想,这也是‘一人一艺’想表达的。”
记者手记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将文化馆的责任与使命重新进行了定位。面对角色的转变,文化馆人该拿出怎样的答卷?
2016年,宁波以“一人一艺”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全民艺术普及的探索与实践,他们通过社会化和数字化,使“一人一艺”真正落地。吸纳资质好、水准高的社会艺术机构组建起社会联盟,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公益艺术教学,使百姓获得真正的实惠。以互联网为依托,建成了“一人一艺”云平台,研发和整合千集慕课系列教学资源,梳理加工国家共享工程艺术资源并实现落地推广,通过PC端、APP、微信端,使海量的数字文化资源触手可及。
“要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单靠文化馆根本不可能。”采访中,宁波市文化馆馆员的一番话似乎道出“一人一艺”在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道路上开启的是何种模式。
近100家社会联盟、22家空间联盟,构成了“一人一艺”的线下抓手,如同孙悟空的分身术,将联盟单位化身为文化馆的延伸,向全民艺术普及一起进发。
然而,联盟单位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也面临如何找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平衡点的问题。对政府来说,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之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要确保群众从中获得实惠,避免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
(本报记者 杜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