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是我们移动的家”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山西省话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九年回顾

“从2010年到2018年,我们带着话剧《立秋》和《生命如歌》走过了25个省区市的187所高校,开展了近200场演出和50余场座谈会。为了让更多高校学子领略到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披星戴月赶路成了话剧院演职人员的常态,大巴车是我们移动的家。”山西省话剧院院长张凯说。

“话剧是一门需要反复咀嚼、琢磨的艺术,其中蕴含着许多平实而深刻的人生道理。为此,我们希望高校学子观看话剧时,不仅是凑热闹或图一时乐呵,而是深入思考、琢磨话剧的独特魅力和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山西省话剧院演员高菊梅说,为实现这一目的,演职人员进行了许多积极尝试。

话剧《生命如歌》取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60余年屯垦戍边的真实历程。为了让学生们深刻理解话剧背景和故事情节,山西省话剧院精心制作了短片,在每场演出开始前,对活动意义、故事梗概、获奖情况等进行全面介绍。播放短片的投影仪跟着大巴车走进每所学校,被演员们戏称为“话剧院不会说话的成员”。

上海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暨南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当山西省话剧院将《生命如歌》送进各高校,受到师生们的一致称赞。在华南师范学院演出时,来自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努尔深受感动。她说:“我的父亲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大的,经常给我讲兵团的故事。看到《生命如歌》里老一辈军垦人的故事,仿佛父亲身边的人物活生生站在眼前。”

演出之余,山西省话剧院与学生开展了丰富的对话交流活动。在近3年时间里,话剧院演职人员先后为各高校学生剧社就《生命如歌》开展30余场指导、座谈活动。演员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不仅回应学生们看话剧时的疑问和思考,对社员们进行声、台、形、表等专业指导,也为学生剧社的发展支招,培养更多话剧观众和表演人才。在天津理工大学学生话剧社进行专场讲座时,年逾古希的国家一级演员董怀玉为学生话剧社的学生们答疑解惑,山西省话剧院业务副院长曹若瑜为学校剧场的舞美人员进行了手把手现场教学。通过观演和交流,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生话剧社还将山西省话剧院经典话剧《立秋》全本搬上了舞台。该话剧社社员张岩义告诉记者,董怀玉老师在座谈活动中表示,“只要能演得动、讲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这句话让年轻的社员们深受震撼,也使其对话剧、话剧表演艺术家有了全新的理解。

“普及高雅艺术要跟得上年轻人的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追踪式’艺术普及,而不是单单依靠一场演出。”张凯说,每场演出和座谈会后,山西省话剧院都会邀请学生关注剧院的新媒体平台,剧院定期在平台上解疑释惑,科普话剧知识,并根据评论反馈随时调整资讯。

生动立体式的话剧艺术普及形式受到许多高校师生的欢迎。湖北经济学院财政学院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每年都要承接两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18年《生命如歌》演出当天,可以容纳15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还有许多没有座位的学生或坐在台阶上、或靠墙站着,津津有味地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话剧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营造的氛围十分感染人,希望这部话剧下次还来我们学校演出,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这部话剧的魅力。”这位负责人说。

在好评如潮的背后,是山西省话剧院演职人员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高菊梅告诉记者,演员们穿着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戏服,一场演出下来就汗流浃背,夏天衬衣都被汗水浸透,而冬天演出完在后台换衣服时接触到冷风,宛如冰块贴在身上,刺骨的凉。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退缩,演员们都全力在舞台上展现最好的精神面貌。

传播话剧艺术、培养话剧观众、拓展话剧阵地、繁荣话剧事业是山西省话剧院长久以来不懈的追求。2019年,山西省话剧院计划在湖北、广西、海南、贵州、甘肃、宁夏等地演出30场。“新的一年,山西省话剧院将话剧艺术带入学校的同时,继续探寻新模式、新方法,拓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继续为培养师生欣赏高雅艺术的习惯、提升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而努力。”张凯表示。

(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郭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