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宁夏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既要做到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又要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讲好宁夏故事,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个目标,将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2018年10月正式挂牌,标志着宁夏文化和旅游事业将按照新定位、新要求打造新品牌,开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旅游惠民的新篇章。宁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区情实际,围绕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精神情怀三个层面,抓好互融互促,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一方面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引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讲好宁夏故事,传播宁夏文化和旅游好声音,通过讲故事展示宁夏文化特质内涵,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认知宁夏、喜欢宁夏、热爱宁夏,愿意到宁夏驻足、到宁夏体验、到宁夏为心灵放假。
宁夏故事,我来讲述。“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是宁夏的品牌形象。到底“神奇”在哪里?每个人有各自的理解,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用三句诗词向世界推介宁夏。他讲,如果不到银川,不到吴忠,不到石嘴山,就体验不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风情;如果不到中卫,不到沙坡头,就体会不到唐代大诗人王维描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如果不上六盘山,就体会不到毛泽东同志所书“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
这三句诗词精准解读了宁夏的神奇之处,将宁夏的历史、人文、精神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讲述宁夏神奇特色,使人产生共鸣和遐想,也道出了宁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和真谛。风情、雄浑、豪迈三个关键词映衬了宁夏最有特色、最有吸引力的地域文化和旅游特色:风情讲述的是宁夏历史人文,雄浑讲述的是自然景观,豪迈讲述的是宁夏精神情怀。今后,要围绕这三个层面,推进宁夏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让每一位来宁夏旅游的游客都能从自己的视角讲述“宁夏故事”。
以精准定位、精心谋划、精品引领、精诚合作的“四精”意识,推动宁夏全域旅游新发展:
第一,精准定位。宁夏发展全域旅游,一方面发展方向要精准,另一方面市场定位要精准。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发展全域旅游,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就市场定位来说,旅游要体现差异,要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集中培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与福建、湖南等一些与宁夏旅游资源差异性大的客源市场。
第二,精心谋划。须主要解决对外如何介绍宁夏、对内如何发展的问题。目前,银川及其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完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是宁夏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主阵地,要重点谋划、推动银川都市圈文化旅游带建设,集中打造贺兰山东麓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和黄河金岸旅游带,争取在全国创出大品牌。
第三,精品引领。要做好“旅游+”和“+旅游”两篇文章。加快精品景区提升,开展精品演艺创作、引进精品项目投资,推出精品旅游线路,特别是在个性化服务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的努力,推出“旅游管家”这种提供精品定制化的服务。
第四,精诚合作。有合作才会有共赢,合作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与行业发展的“良方”,要与政府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共同将全域旅游这块“蛋糕”做大,形成推动一体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后,宁夏呈现给游客的是什么样的旅游目的地?这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第一,知识的课堂。宁夏每年游客络绎不绝,其实是这里广袤、荒凉而又多元的地形地貌,造就处处皆景,随处都能游学。例如,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通过长城可以实景体验古军事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宁夏拥有3万年前的水洞沟遗址、1万年历史的贺兰山岩画和上千年历史的西夏陵,都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第二,康养的福地。宁夏特殊的区位、面积、气候因素和人口等决定了这里是康养休闲旅居的好地方,特别是宁夏土壤污染少,在宁夏,黄河水浇灌产出了当地特色农特产品,如大米、大枣、马铃薯、硒砂瓜等都是绿色有机环保的。宁夏还是重要的中药材产品产地,非常适合作为康养福地。
第三,心灵的港湾。要放松身心和享受慢生活,来宁夏观光旅游是很好的选择:坐在贺兰山的大石头上遐想,在沙坡头乘坐古老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漂流,欣赏宁夏震撼人心的美丽星空……给精神加满油,给心灵放个假,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欢迎海内外游客莅临。
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