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游客在烟台美术博物馆参观京剧主题展览。 烟台美术博物馆 供图
因为工作的关系,记者的微信好友中有七成以上是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的干部职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手机上的微信朋友圈“文化味”十足。微信好友通过朋友圈晒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春节文化大餐,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现出山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气象。
“春节假期,烟台美术博物馆正常开放。”2月5日是正月初一,一大早,烟台美术博物馆馆长张硕就在朋友圈打起了“广告”,配图则是他刚在馆内拍摄的几张观众观展照片。
在我国戏曲发展历史上,烟台是知名的“京剧码头”,近年来当地更是启动了“京剧码头”振兴工程。为配合该地域文化品牌的打造,烟台美术博物馆在春节期间策划举办了“回家过大年——烟台籍艺术家贺岁系列京剧摄影作品展”和“梨园芳华——34个京剧流派展”。张硕介绍,正月初一至初六,烟台美术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近2000人次。很多外地游客通过在馆内参观,了解了当地的京剧历史与文化。
记者观察发现,相比往年,今年春节山东各地公共文化机构策划举办的展览、展演,均将目光瞄准了本地的特色文化。
“前几年,基层举办新春文化活动主打广场舞展演,今年涌现了很多与非遗相关的舞蹈、曲艺活动。”滨州市惠民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东强说,这一变化的背后,反映出各地对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的关注,也反映了文化工作者对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的回应。
利用春节农闲时间到基层送戏,是山东文艺院团数十年来坚持的优良传统。
正月初六傍晚,山东省吕剧院舞台技师谢玉光发的一条朋友圈,让很多好友纷纷留言叮嘱他“注意安全”。他在朋友圈中写道:“……下基层演出开始了。风雪载途,艺暖人心。”其所配图片是几张演出剧照和在雪地中行驶的大巴车。
当大多数人还在享受春节假期的时候,山东省吕剧院的数十位演职员已分两队出发,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临沂市蒙阴县、济宁市金乡县等地开展惠民演出。正月初六一早,鲁西南地区飘起了雪花。谢玉光所在的演出一队原本计划利用3个小时抵达首站演出地点——济宁市微山县。“一路下雪,高速都封了,国道也结冰,大巴车开了足足7个小时,到目的地时已经是下午了。”谢玉光告诉记者,尽管旅途艰辛,但同事们没有丝毫懈怠,下车之后顾不上吃饭就赶紧装台,最终保证了演出的顺利进行。
“到群众中去不能是句空话。”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说,“演出人气旺、观众欣赏劲头高,这不就是文艺工作者所期盼的吗?我们辛苦点怕什么!”
不仅在国内,今年春节,一些山东文化人还远赴海外,通过参加“欢乐春节”等活动,展现齐鲁文化的魅力。
“济南市杂技团让奥克兰观众惊喜过大年。”2月7日,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则消息,吸引了很多人点赞。彼时,邓宝金正带领28人的团队在新西兰参加“欢乐春节”活动。
绝活《转碟》《秋千顶技》、创新杂技《晃圈·蹬伞》《白蛇传》……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节目让新西兰观众大饱眼福。在新西兰惠灵顿演出期间,济南市杂技团的专场演出被观众几度要求加演。有新西兰华人在朋友圈发出感慨:“看完济南市杂技团的演出,终于明白何为一票难求。”
根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山东共组织21个团近300人,分赴美国、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欢乐春节”活动。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