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小镇农民的钢琴梦

来源:日前

 

话剧《小镇琴声》剧照   王昊宸 摄

本报记者  刘  淼

小桥流水、芦苇丛中,小木舟荡漾在波光潋滟的水面,白鹭飞翔,小镇上的人们上演着属于他们的创业传奇……日前,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浙江省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出品,取材自浙江农民真实故事的话剧《小镇琴声》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

《小镇琴声》通过讲述一个极具个性的乡村木匠带领一群农民,从满怀梦想、白手起家造钢琴,到建成闻名国内外的钢琴小镇的奋斗历程,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农民形象,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对人生梦想、美好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动人追求。该剧由李宝群、潘乃奇担任编剧,傅勇凡执导,李梦男、陈诚、吕静、闾汉彪、王婧晶、褚栓忠等主演。

《小镇琴声》剧本酝酿于2016年,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多次前往德清采风,六易其稿。2018年12月17日,《小镇琴声》剧组正式建组,之后,主创一行26人旋即前往德清,开展为期4天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先后参观了十里琴廊、三家钢琴厂和下渚湖湿地,与当地民营企业家、工人、农民深入交流,并开展创作会、首次坐排,初步确定该剧的艺术风格。

“我们都是蚂蚁,梦想着像白鹭一样飞翔!”李宝群说,德清农民从无到有造钢琴,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故事给了他创作灵感。“从生活中打捞”剧本是李宝群坚持的创作理念,他希望观众能欣赏舞台上这一群蚂蚁般的乡村小人物。

30余年来,德清农民实现了“农民听钢琴、农民造钢琴、农民弹钢琴”三次质的飞跃。“一群哼唱着越剧的农民造西洋钢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小镇琴声》的另一位编剧潘乃奇说。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两位编剧着力写人,表现和开掘人物内心世界,并融入诗化、象征等创作手法,使作品富于现代戏剧的审美品质;在二度创作中,导演傅勇凡将该剧定位为一出具有浪漫喜感的戏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执着追寻即为理想,为之奋斗即是信仰。

舞美设计刘科栋将《小镇琴声》的舞台建构为一个温暖并具有江南风情的空间,他用真实的器物和两条十字交叉的路进行灵活多变的组合,使人产生一种现代意识的勾连,并通过转台切换场景,使场景的多变律动形成一种独特样式。

在音乐上,以钢琴为主奏的乐曲贯穿全剧,越胡的融入,体现出当地人对越剧的喜爱;此外,剧中还融入小提琴曲,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舞台上,优美的越剧《梁祝》唱段,让观众如同身临江南水乡;小镇上的木匠、铁匠、裁缝、钟表匠等一个个诙谐幽默地自报家门,把观众逗笑;当轮椅上的老年阿德豪迈地说道“够魄”,当年轻阿德自信地说道“我要当中国琴王”时,台下响起由衷的掌声……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30多年新旧时光交错,东方审美与西方艺术交融,呈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中国农民锲而不舍实现钢琴梦的奋斗画卷和一曲欢快激昂的时代凯歌。

演出结束后,钢琴小镇发展变革的亲历者、洛舍钢琴企业代表、德清县钢琴制造协会副会长金文英激动地说:“话剧《小镇琴声》让我回想起了30多年创业的酸甜苦辣以及在困境中的坚守。”浙江省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少华说:“话剧《小镇琴声》将德清农民创业奋斗的历程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展现了他们敢闯肯拼的个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唳天剧社的刘丹盈感叹道:“从勤劳的小镇农民身上,从那个没有高楼大厦与声色犬马的质朴年代中,我切实感悟到——逐梦,是对人生的另一种诠释。”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表示:“国家话剧院和德清为了共同的梦,将中国农民的奋斗精神艺术地呈现在舞台上。同时,对基层文艺创作进行艺术指导和帮扶,也是国家话剧院应尽的责任和担当。首轮演出之后,我们会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加工修改,让《小镇琴声》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