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会顺利闭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广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的热点主题。这些议案和提案为广西文旅融合发展开出了良方,提供了创意。
作为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聚集区,2018年广西就出台了《广西旅游民宿评定实施办法》等政策,民宿产业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但目前广西尚无自治区层面的旅游民宿专项规划,民宿发展存在文化内涵不深、产业定位不清、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立足本土特色文化,尽快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广西政协委员、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外事处处长程大兴说。
对此,程大兴建议,要讲好广西民宿自己的故事,根据广西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选择适合民宿发展的历史文化故事来打造民宿的文化灵魂;建设景区依托型、休闲养生型、生态风光型和户外运动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民宿,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模仿跟风;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力延伸“民宿+”产业链,如开发“民宿+体验”“民宿+特产”“民宿+展示”“民宿+文创”等,提高民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古村古镇保护与开发方面,目前广西还存在建筑质量老化、开发过程中出现‘空心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专项保护资金严重匮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广西政协委员黄文论建议自治区尽早出台并实施古村、古镇保护旅游开发远景规划或方案,对广西古村、古镇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实施“一古村古镇一主题”的开发模式,培育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小镇,挖掘乡村旅游发展新途径,打造乡村旅游亮点。
“推动文化与旅游加速融合,是特色小镇建设走出‘千镇一面’误区的有效途径。”广西政协委员、第五代“刘三姐”扮演者王予嘉表示,推动广西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对全区人文脉络进行深度梳理,实现多要素、多技术、多手段、多模式的融通。比如,民歌小镇可以突出“民歌不断、欢乐不停”的主题汇聚民歌元素、民族风情。
“应在客流量较大的广西A级景区、重要博物馆配置‘八桂书房’。”广西政协委员、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认为,这有利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和传播广西文化形象。对此,黄伟林建议,“八桂书房”的配置应由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主导,同时建立出版机构与旅游景区(包括博物馆)的有机联系,在广西A级景区游览线路上,根据景区规模因地制宜配置。
“广西提出要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桂林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广西人大代表、桂林市市长秦春成表示,桂林将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强力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确保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并向更高层次升级发展。“桂林将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达成‘一批支持政策落地实施,一批景区品质持续提升,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建成运行并持续火爆’的目标。”据秦春成介绍,2018年,桂林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消费超1300亿元,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2%,旅游胜地建设中期评估顺利完成,相继获国家层面关于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广西防城港市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河相连的城市,发展边境旅游得天独厚。”广西政协委员、防城港市统计局局长佟义东表示,2018年防城港市获批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为当地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防城港正加快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但仍存在交通便捷性较差、与越南合作层次较低、跨境旅游规模较小、入境游发展缓慢等困难。”佟义东建议广西政府支持防城港加大与越南的旅游交流合作力度,推动通关便利化,提高旅游交通便捷性。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遗产点’申遗基础工作力度。”广西政协委员、广西博物馆副馆长熊昭明尤其关注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他建议,拓宽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渠道。例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每年将文化遗产景区门票收入中的一部分纳入基金会账户,或对相关旅游企业或个人征收一定的文化遗产资源税并纳入基金会账户。
广西政协常委、广西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湛空也表示,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交流历史。下一步,广西佛教协会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促进多领域共识合作,为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