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区图书馆建起全省首家县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朱 萌 摄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覆盖,让更多市民享受阅读乐趣,山西省太原市近年来在加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基层图书馆建设也不断跟进,社区图书馆现已覆盖多数社区。但在实际运营中,大型图书馆的接待压力并未随着社区图书馆数量的增多而缓解。目前,太原市图书馆日均接待量达一万人次,工作人员不得已在大厅楼梯配置了大量坐垫供人使用。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不少社区图书馆遇冷,人流量少,有时甚至仅有值班的工作人员。
不少社区图书馆
知名度低、位置偏僻
走访中,当被问及“除了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以外还有哪些能看书的地方”时,很多太原市民只想到了新华书店、太原书城,却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区里也有图书馆,或是即便知道,也很少前往。
在太原市区,记者利用手机导航软件搜索,输入关键词“图书室”后仅搜索到3个结果,输入关键词“图书馆”搜索到78个结果,但大多是不对外开放的学校图书馆、私人机构阅览室,或是盈利性书店。而按照导航显示的图书馆赶过去,除正常开放的几家外,有两家在门禁严格的社区中无法进入,正在拆迁、改造的则未在导航信息中显示“闭馆”。小店区营盘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社区条件不足,图书馆大多占用小区物业办公室,往往深藏居民楼中又没有醒目的标识,除了特意来物业询问以外,几乎没有几个人能从外观上判断图书馆的存在。
“位置对图书馆来说很重要。我们的旧馆位置较偏,来看书的人很少。2015年建的新馆紧邻和谐公园,很多逛公园的人无意中看到图书馆就进来看看,读者一下子就多了。”小店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张玲玲说。
硬件设施差
服务缺乏吸引力
知道社区图书馆存在的市民为什么也很少光顾呢?一些市民表示:开放时间随机性大、阅读环境较差、书籍更新慢、种类不丰富、借书服务待改进等都是社区图书馆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在太原,各社区图书馆的起点、规模、标准各不相同,发展也参差不齐。从环境来看,多数社区图书馆面积较小,读书氛围比起省、市级图书馆差了不少。此外,社区图书馆的部分书籍来自机关和个人捐赠,种类较为集中,不少小社区图书馆的图书藏量仅几百册,无法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迎泽区桥东街道办事处并州东街二社区主任苑海云认为,馆内藏书量和来馆人次数有很大关系,引导市民积极读书需要经常更新书籍,丰富书籍种类。但实际上,基层图书馆文化设施归属不一,人力、财力相对缺乏,多数社区很难及时更换新书,加上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导致志愿服务人员一旦请假、外出就只能闭馆,让前来读书的市民吃闭门羹。
另一方面,山西省在2012年建立的通借通还全省范围借阅网络也亟待全覆盖。在记者走访的13家社区图书馆中,只有7家图书馆可以归还读者从山西省图书馆借到的书,另外6家则因未加入通借通还网络、管理系统升级、计算机未联网等原因无法还书,且许多市民并不知道通借通还政策,也就不会主动寻找社区图书馆去还书。
走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带孩子的家长更愿意驱车前往大型图书馆参加亲子阅读会、知识讲堂等活动。只有读书、借书的单一服务也是社区图书馆遇冷的原因之一。
借鉴创新
社区图书馆走近百姓生活
今年以来,为了更好服务市民,让社区图书馆“热”起来,山西省图书馆和太原市图书馆除了加强自身建设外,也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上积极发力。
为解决社区图书馆知名度低、位置隐蔽难找的问题,“书香太原·全民悦读地图”已基本制作完成,其上标注了15家公共图书馆、13家书店、13家绘本馆、6家书吧和11家读书会,并在不断完善更新中。太原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通了“附近图书馆”功能,定位显示附近图书馆名称、位置和距离。
为解决社区图书馆藏书少、书籍更新慢的问题,尖草坪区图书馆转变思路,逐渐加大电子藏书在总藏书量中的比重,设立电子资源借阅机,读者只要用手机扫码,就可以下载阅读。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医院、小学、老年公寓等弱势群体相对较多的地方建立17家社区图书馆,书籍由太原市图书馆负责统一配送流通,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为解决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种类单一的问题,迎泽区将社区图书馆建设列为惠民实事,今年已实现区域内86家社区图书馆全覆盖,由区图书馆负责资源提供,将亲子活动、阅读分享会等活动交由社区图书馆举办,吸引更多读者前往社区图书馆参与。小店区图书馆前不久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支持借书、还书、自助查询、自助续借,还配备了夜间灯光智能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方便读者的同时兼顾了安全。
“社区图书馆还要从自身出发进行改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候艳英认为,太原社区图书馆可以学习上海、南京部分社区图书馆的经验,采取公办民营、政企合作等多种建设方式,让政府力量与民间组织联手,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金将社区图书馆打造成时下流行的书吧、咖啡书屋模式;可以与中小学校合作,将社区图书馆作为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和青少年德育建设培养基地;也可以采取亲子阅读、读书沙龙、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吸引市民,打造一社区一品牌阅读圈。
(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郭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