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权(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有土家族民歌1项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土家族高腔山歌、肉莲花、摆手舞、打镏子、阳戏等8项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以及11项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和61项县级代表性非遗项目。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每年都吸引大批爱好者前来参观。我县非遗主要从保护和创新两方面进行。
首先是加强保护。利用各种节日举办不同形式的非遗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把优秀的非遗节目推到全市、全省乃至更大的舞台,让非遗从真正意义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其次是利用非遗+扶贫+文化产业模式进行创新,去年我县已启动对阳戏、打镏子、高台舞狮等10余个项目进行创新模式的扶持,为傩戏面具雕刻传承人在县城街道提供展陈地点和销售门面。
房国辉(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文化站站长):
近年来,白坭镇深挖提炼传统祠堂文化,不断融入党建、社会组织孵化、文明教化、乡村治理等内涵,以“祠堂+文化”为抓手,依托祠堂建设了一系列村史馆、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等场室。以陈氏大宗祠为样本,白坭镇通过挖掘700年不断代的陈氏宗谱,搜集陈朝纲、陈冕的事迹,将陈氏大宗祠打造成一座祠堂博物馆。祠堂被赋予新的作用和使命,助力地方重构新时代新乡贤文化,开启了新时代农村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现在,陈氏大宗祠根据宗谱恢复举办元宵添灯、清明祭祀、重阳敬老等传统活动,并与时俱进举办新春游园活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风气相得益彰。
陈氏大宗祠的活化过程是岭南文化薪火相传的缩影。白坭镇曾有“西江第一大港”之美誉,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镇。近年来,白坭镇在城市、经济、民生齐头并进的同时,持续向文化领域发力。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接续文脉,以文化人。
张红杏(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吕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在邹平,市文化馆、市吕剧团共同承担着剧种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重任。近年来,我们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己任,积极承办全市农村戏剧艺术节,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每年送戏下乡300多场,观众达50多万人次。另外,还通过以传承促培训、以专业带业余的方式,培养戏曲文艺骨干近万名,培育民间剧团百余个,巩固、扩大了剧种的群众基础。《小姑贤》《姊妹易嫁》等吕剧传统经典在基层常演常新,剧种家底、特色和受众群体,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着力守护的部分。
近几年,邹平市发掘历史文化、立足现代视角,打造了一批吕剧新作,这些作品都是融汇传统与现代,充分考虑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习惯,因而有温度、接地气,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
张跃(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四川是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四川的戏剧、曲艺、手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实现振兴和突破。曾经面临生存危机的川剧重新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愿意走进剧场听戏,并且渴望了解川剧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始终认为,保护弘扬传统文化要树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识,让传统文化的面孔不再是呆板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水灵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更好地接纳,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
自2012年起,我们联合省级院团、非遗保护等相关机构整合全省川剧资源,开展“川剧进校园”工程,先后在成都、自贡、泸州等地的30余所学校建立了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在创新传承方式的宗旨下,中小学生开始用川剧曲牌吟唱古诗词,在美术课上绘制川剧脸谱。
在传承的道路上,我们做起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引线。如今,一年一度的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成为四川强化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抓手。
程伦嵩(湖北省潜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潜江一直都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打造“魅力潜江”非遗品牌,促进非遗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我们还结合春节、元宵节等节日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开展“夏季纳凉周”“庆老郎王生日”“传统开箱挂面”等丰富多彩的非遗特色活动。例如,潜江元宵灯会活动不仅遵从当地人过元宵的习俗,更是融合当地多种手工技艺,振兴传统工艺。又如“二月二赛土地”传统活动表达了民众对土地的信仰;“庆老郎王生日”传统活动则是弘扬尊师重道、友爱帮助、共同进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美德,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和平友善、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未来,我们将结合潜江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更多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