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文旅争先

来源:中国文化报

黄文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化在服务农村、净化乡风、丰富乡村群众精神生活和改变农村社会风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以文化人功能;旅游在提升乡村风貌、发展农村产业、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引擎作用。文化和旅游在脱贫攻坚中要有大作为,核心要打好“融合发展”这张牌。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扶贫联系点——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阳朔村,依托黄姚古镇文化旅游大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与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采摘体验式”休闲生态农业、传统织绣一条街艺术基地等特色生态农业和传统手工业,把游客吸引到阳朔村进行乡村旅游,拉动了餐饮、民宿、织绣产品等的消费,当地农产品由原来的“外销”变成就地“内销”,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消除了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农民从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多渠道获得收入,最终实现了“文化+旅游+特色休闲农业+特色传统手工业+扶贫+其他”多业态融合发展。

林岳豹(浙江省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乡村春晚文化专员):

丽水市地处浙西南山区。丽水月山村村民连续三十余年自导、自演、自创、自评的“月山春晚”走进我的视野。为什么一个偏僻山村,群众文化会蓬勃发展并形成自办春晚的新年俗?村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带着这些问题,2013年,丽水全市文化骨干前往月山村学习调研,美丽的山景、古老的廊桥,尤其是当晚舞台上村民原生态、接地气的节目,伴着他们体现自信、自由流淌的舞姿,令我们至今印象深刻,更让我获得了打开乡村文化振兴的钥匙和密码——富口袋先富脑袋。

乡村村晚改变着乡风民风,也助推着当地的经济振兴。近年来,乡村春晚不仅成为丽水一张文化金名片,同时也成为全国乡村文化的大品牌。同时,来丽水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看演出、品年味、游景点中带来的经济发展“红利”逐年攀升。

黄其辉(福建省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近年来,宁德市秉承“滴水穿石”精神,大力传播“闽东之光”,持续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型业态,挖掘村落文化,激发乡村活力,将文创引入村落,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旅产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以文旅助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在宁德屏南县,当地立足丰富传统村落资源,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创新“艺术家+农民+党委政府+古村+互联网”文创产业模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农业、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培育文创产业、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耕农事体验、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霞浦县全力打造海洋文化品牌,通过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滩涂摄影等特色旅游产品,持续扩大旅游宣传,使“中国最美滩涂”的美誉度不断提升,通过“摄影向导”“渔民模特”“摄影民宿”等,一个个贫困渔村变成了致富村。

王广宇(河南省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

文化扶贫要突出扶志与扶智。以我在焦作市博爱县磨头镇东马村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经历来看,文化部门在脱贫攻坚中应当立足自身,突出自身特色,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才会大有可为。

在驻村时,我们主要着力于“送”文化、“扶”文化、“种”文化。组织焦作市豫剧院送戏下乡、市文化馆送文化下乡;焦作市投入资金,装修了村里的图书室,捐赠了大量图书;为村里自发组成的舞蹈队配置演出服,并先后3次联系市文化馆舞蹈教师进村开展培训,后来舞蹈队参加全县的广场舞大赛进入决赛并获优秀奖,于是大家对生活和工作更加充满激情与热情。

凡显峰(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副处长):

在榆林市绥德县挂职副县长近一年的时间,我最大的感受是,陕北文化特色鲜明,也蕴藏着产业开发的巨大潜能。以绥德县为例,它同时因民歌、秧歌、唢呐、石雕等5项文化禀赋而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还拥有扶苏墓、蒙恬墓以及31处红色遗址等文化遗产。这让它具备了以项目扶持方式培育文旅产业,进而带动沿线村镇致富的能力。

为发挥文化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绥德县政府探索实践,投资新建了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基地建成后,已举办秧歌、剪纸等多期培训班,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基地同时面向省内外艺术院校学生、文艺团体创作人员开展创作写生、培训等活动。未来,基地的运营收入将以股份分红形式发放给贫困户和村民,引导并帮助他们参与相关服务供给,如创办农家乐、家庭旅馆、民俗体验园等。

(统筹整理:本报记者祝静  参与采写:宾阳,本报驻浙江记者徐继宏、驻福建记者黄国勇、驻陕西记者秦毅、驻河南记者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