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形势下,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将进一步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牢固树立文旅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艺术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要有通过扎实研究丰富基础理论和创建新学科的气魄。“强化担当意识,就是要明确艺术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面对新时代对社科研究、文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责无旁贷。”吉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孙桂林说,“比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起点在哪里,路径是什么?非遗保护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用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问题找准了,研究透彻了,才能实现文化事业的高效发展和质量提升。”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越表示,总书记指出,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并提出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这深刻阐明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所应采取的科学态度、具备的理论高度、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应确立的坚定明确的大局意识和现实追求。“更为明确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事关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重要问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坚决与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反动思潮作斗争,同时更要展开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正面阐述。有破有立,以立为主,方能增强整体效果。”陈越说。

树立文旅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百姓文化消费更加活跃,旅游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解决文化和旅游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日益增长的国民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文旅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中国旅游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夏少颜说:“作为一名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者,我认为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更要接受实践检验,能切实服务国家、服务产业发展。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因此,研究要服务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既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教产业处副调研员李革认为:“我们要更加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握好现实的脉搏、抒发出时代的强音。植根中国大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现实共命运,将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现实工作中,以一流的研究成果,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成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阐释者。”

以人民为中心 为大局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事业发展处副调研员王珊珊深有感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机关从事公共文化政策研究的工作人员,我深深感到面对新时代新阶段的新使命新任务责任重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我们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又要致力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王珊珊说。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社会科学处主任科员达昱岐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为文化艺术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努力,发挥文化艺术和旅游研究项目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文化艺术和旅游科研人员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以实际工作推动文化艺术和旅游融合发展。”达昱岐说。

(本报记者 连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