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柳青》剧照
“柳青的时代对我是陌生的,然而舞台上,柳青及皇甫村不再是‘他者’,而是我们的人生灯塔……”3月11日晚,当市民陈苏芳与家人走出陕西西安新城剧场时,她的第一个念头是立即重读一遍《创业史》。
日前,由西安话剧院创排制作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柳青》在西安新城剧场持续进行了9场演出,朴实而又精湛的演出打动了台下的观众,现场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柳青》讲述了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反映农业合作化时期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与群众交心,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融进这片土地的故事。
“作家,只有在丰沃的生活泥土里才能刨到文学创作的金刚钻;文学,只有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当《柳青》的大幕缓缓拉开时,苍凉雄浑的黄土地惟妙惟肖地立在了舞台上,淳厚的关中民风扑面而来。“人们通常对柳青的形象存在误区,一提及柳青就想到一个农村老汉式的作家形象。”该剧编剧唐栋介绍到,实事上,柳青是一个十分新潮的人,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打猎、穿背带裤等都是有据可考的。在剧中,从他脱下洋气的背带裤,到学圪蹴、捏码子,有人笑问他是哪个村的;从帮助王家斌分稻谷引起纷争,到老百姓请他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字,舞台上的柳青已经超越了一位作家,他是百姓的知心朋友,他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圪蹴”是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以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区的方言,意思为蹲,是一种带有浓浓泥土气息的习惯性动作。作为一种意象,“圪蹴”在剧中不再是一个简单动作,而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与群众交心、融入人民之中的生命选择。
在叙事手法上,《柳青》最大的特点是“嵌套”,通过把柳青写作《创业史》的过程与《创业史》书中的内容叠套在一起,让柳青与小说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梁三老汉的原型王三、富裕中农郭世富的原型郭安成等一起走出文学,以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出现在剧作中,给观者以熟悉的陌生人之感。“这种从生活到艺术、从艺术到生活再到艺术的穿越和互置,给人以‘有这么回事’‘像极了’的亲切感。”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星如是说。
“最难的还是走进柳青的内心,实际上演绎好了这个角色,也是在践行柳青精神,就是那股子实干劲儿。”柳青的扮演者林波说,这是自己艺术生涯迄今为止最难的一个角色,只有努力走进柳青的精神世界,才能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柳青。他表示,西安话剧院的30余位老艺术家和优秀青年骨干演员,如同柳青写《创业史》一样,魂入、身入、心入,珍视自己的角色。
该剧导演傅勇凡说:“剧本本身具备了优秀的文学性,在舞台呈现上,要靠柳青的精神去打动观众,通过演员的塑造去感染观众。柳青写《创业史》是超越自己的过程,我们也必须一样。”
“我们的剧作家,包括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柳青精神,是柳青在思想和行动上闪现的光芒。”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表示。
为纪念著名作家柳青逝世四十周年,为弘扬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在陕西省西安市宣传、文化部门及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西安演艺集团旗下西安话剧院首次把柳青真实地呈现在话剧的舞台上,并于2018年9月首演。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再次唤醒文艺工作者血脉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西安话剧院院长、话剧《柳青》制作人任雪迎表示,3月19日,《柳青》通过进京在中央党校演出拉开了2019年上半年全国巡演的大幕,让话剧《柳青》像人民作家柳青一样,走到人民群众中去。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