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个村民的红手印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手印》剧照  

“一封印满红手印的信寄到我这儿来了,新扎木村的村民想让你留下来继续干。国良同志,你的想法如何呢?”日前,一部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原创话剧《红手印》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上演,讲述了在全国吹响脱贫攻坚战号角的关键时期,解国良主动请缨来到察右中旗的新扎木村扶贫攻坚的故事。

《红手印》以内蒙古自治区派驻察右中旗扶贫干部、阿令朝村第一书记、北疆楷模解国良为原型,通过艺术手段为观众再现了内蒙古各级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与基层群众心连心的暖人故事,讴歌了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担当、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剧中,在了解了新扎木村的基本情况后,解国良忧虑不已,他想的是必须尽快改变当地贫困的现状。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消极对待甚至使绊儿,解国良的工作一度难以开展。自掏腰包买巴雅尔的羊、给乐娃找学校……村里的日常工作要做,扶贫工作更要做好,解国良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这位在扶贫路上砥砺前行的第一书记让村民们看到了他想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决心,也让大家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解国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教育、引导农村年轻劳动力,通过搞农村集体经济,结合农牧产业,为经济发展另辟蹊径,奠定了新农村的未来,留住了新农村的劳动力,开创了新局面,从而使党员干部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言而有信的良好形象。

解国良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换来了村民们的真心拥护,全村57个人在信上按下红手印想继续留下解书记,不舍和内疚之情都贴切地反映了村民们的真实情感。

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真情演绎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主人公一段段意味深长的独白与剧情发展的节奏丝丝入扣,既点亮了主题,又烘托出更具感染力的氛围。察右中旗广益隆镇土城子村村民张栓锁激动地说:“这个剧演得很真实,这演的就是我们农村嘛,也是驻村干部每天工作的状态,确确实实人家就是这样做的,我也希望每一个地方都能够有像解书记这样的人,发挥他们的力量来为我们农民做点事情。”

61岁的付长征退休后被返聘为察右中旗广益隆镇后卜子村驻村工作队员,《红手印》中的每一幕场景都让他感同身受。“剧中的场景跟现实场景很像,村里的工作复杂又困难,这部剧对我来说是一种启发。以后,我应该反思自己,配合驻村干部共同努力,共同脱贫。”

《红手印》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将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以饱含深情的基调,唱出了激越的盛世高歌。导演占德热表示:“这部剧在创作手法上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用喜剧、幽默元素作为粘合剂,演绎真实中的荒诞、现实中的象征,希望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让更多观众找到认同感。”

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令人振奋,也让人动容,既发挥了文艺作品在脱贫攻坚中“扶智”与“扶志”的独特作用,又表达了“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的朴素道理。阿令朝村的成功实践告诉观众,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挖掘当地资源、找好着力点,依靠自身的力量脱贫,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解国良说:“扶贫不应该只是致富,也应该让群众从精神上得到满足。这部剧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从中找到自我,也让群众看了有认同感。它弘扬的是向上、向美、向善的精神,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把村民凝聚到一起,让大家有心理上的满足感。”

《红手印》的主创团队及演员都是“80后”,早在2008年,他们就通过内蒙古青年文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相识,如今,他们已成长为内蒙古话剧领域的新生代力量。占德热说:“我们当中大多是蒙古族,从小在牧区长大,来演这样一部戏,从语言和生活习惯上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所以就想多深入生活,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更加鲜活、立体。为此,在创作期间,我们先后10多次到实地采风。”剧目创排实践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民族艺术剧院特别聘请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副教授高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郭洪波等业内专家,通过导师带学员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剧院编剧、导演等青年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据了解,该剧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青年文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扶持项目,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民族艺术剧院共同创排。为充分发挥扶贫题材话剧《红手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宣传引导作用,凝聚起全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更大力量,从3月初开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统一安排下,《红手印》剧组将赴全区57个贫困旗县进行巡演。

(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阿勒得尔图 通讯员 杨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