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社会美育国际论坛“家庭美育的未来”侧记
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社会美育联盟、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办,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等协办的首届社会美育国际论坛“家庭美育的未来”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国美术馆、北京山水美术馆、观唐美术馆等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和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审美的提升,对社会美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了解,此次论坛筹备期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面向社会有针对性地征集了100个家庭美育问题,并从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论坛的研讨议题。此次论坛的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马菁汝介绍,论坛旨在从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探讨中,寻找更适合当下家庭美育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社会美育良性发展,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
论坛上,与会的33位专家、学者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分享美育教育经验及心得;同时,大家还共同围绕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家庭美育、中外家长与家庭美育、女性与家庭美育、社会美术教育等相关议题交流思想观点,并畅谈对未来社会美育发展的期许。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分享了他对家庭审美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审美教育应从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开始,家庭是对一个人进行审美教育的起点,因此,家庭的审美教育应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加强孩子对艺术知识的了解和对艺术活动的体验,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审美。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从博物馆教育的角度谈到,艺术博物馆的教育是大众教育、审美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他表示,面向幼童的公共教育应当关注儿童智能、行为能力的发展,密切亲子关系以及帮助家长、教师充分利用好博物馆的教育资源;面向学生的公共教育应当关注教育内容如何与学校课程相关联,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对事物的新认知,如何激发学生求知、体验、交流的兴趣和热情。“家长应尽可能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兴趣,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与孩子共同进步。”他说。
在“女性与家庭美育”议题探讨中,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唐斌表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三位一体“大美育”环境中,家长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现场介绍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比利时皇家美术馆等欧美艺术博物馆开展的特色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他表示,艺术感染带来的快乐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带儿童参观博物馆,要注重孩子的参观体验和感受,可在参观之前带领孩子提前了解博物馆的相关信息知识,使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基础,这样才能加强他们在艺术体验过程中的感受。
关于社会美育,马菁汝通过分享近几年她在社会美术教育学科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表示,当前我国19岁至65岁的成人群体的艺术教育缺失问题急需解决,“以美术教育为例,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受众为在校学生,极少涉及老年群体。但学校教育之外的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成人群体占绝对数量优势,他们的艺术素养会影响中国公民艺术素养的整体水平。” 她还表示,当今的社会美育是面向人人的,应整合各方面艺术教育资源,让艺术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从而推进家庭美育发展,提升国民文化素养。
本报记者 李 月